高考考题拾趣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谢朝春  时间:2005/10/13 13:11: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4
 

  1931年,陈寅恪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中加试对联,以“孙行者”为上联,征求下联。此题上联看似简单,但要对得工整并非易事。按对对子的要求,上下联必须意义、词性和平仄相对。因此,下联不仅要以某个较有名的人名应对,各个词的词性应分别为“名词、动词和助词”。许多考生不懂应对原理,或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名应对,只好乱答一气。陈寅恪的正确答案为“祖冲之”,其中“祖、孙”同为姓氏,一“老”一“少”,对仗工整;“行”、“冲”不仅同为动词,意义也相似;“者”、“之”同为古汉语助词,对得天衣无缝,确为妙对。但有一个考生以“胡适之”对之,也得满分。此联不仅基本符合应对要求,更有趣的是,“胡”字暗谐“猢狲”之意,与上联珠联璧合,妙趣横生,可谓绝妙! 
    40年代末,某大学招生考试有一道数学题,题为:“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这道无标点的“谜题”难倒了所有考生。其实,这道题如不从“谜”的角度来审题,而用加减推算法来做,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做出来。此题巧妙地把数学教科书书名《三角》、《几何》,与货币的“三角”和疑问词“几何”相互混淆,堪称绝妙。此题题意为:“《三角》和《几何》共八角钱,《三角》三角一本,《几何》多少钱一本?”正确答案应为“五角”。此题并非有意玩文字游戏,它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的古文功底,因为要读懂题意,必须具备较强的文言文断句、翻译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学习丰富的古代数学知识的前提,因为所有的古代数学名著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出题者可谓用心良苦。 
    50年代初,有一年高考数学题为:“南京的白菜多少钱一斤?”这也是一道“谜题”。它把我国古代重量(质量)单位“钱”和货币“钱”相互混淆,糊涂了绝大部分考生。题意为:一斤(白菜)等于多少钱?而题中的“南京的白菜”则是拟题者故意用来引开考生视线的“障眼法”。这道题的答案应是“一百”。因为,100钱为1斤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