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7200字。
2005年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训练
古典诗词赏析
【专题解说】
此专题内容考纲要求没有变化,仍会以“文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切入点,但考虑到其自身命题的开放性、05考纲新增“文学常识”等内容及湖北省自主命题等因素,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比较鉴赏。可以是两首诗、两首词、两首曲,也可以是交叉进行,还可能是诗与文(背景材料)结合起来考察(如上海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卷)。这类题开放性更强,鉴赏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思想内容。其中可能会涉及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和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政治主张、生活经历,等等,而有些可能是诗文以外的内容。
(三) 以往诗歌(多唐宋)考得多,今年当关注一下词;此外,元明清的一些小诗也不应忽视。
(四) 注意诗歌题材的归纳提炼,如:忧国伤时,思乡怀人,离情别怨,生活杂感,等等。
(五) 考虑到弘扬地域文化,应关注一下湖北(或在此生活过)的作家作品。
【例题精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府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 ,但通篇透露着
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句凸显出梅花怎样的形象?“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简析:(1)以语言考察为切入点,要求掌握本词用语精辟、言简意丰的特点。答案为“一个‘梅’字”和“梅花报春(意思对即可)”。
(2)分别以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为切入点。前者着重考察对梅花这一形象(意象)的把握,诗人是借寒雀争闹枝头从侧面表现梅花迎寒盛开的形象,颇为新颖;后者考察表达技巧的运用,诗人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并且照应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耐人寻味。
【综合考评】
古诗鉴赏综合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强,能力要求高,旨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察。因此强化训练重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读练结合,提高感悟和分析能力。通过吟读能把握作品中的吟咏对象、主题、情感基调和主要的表达技巧等。
(2) 熟悉答题程式。例如:简答题采取“问什么答什么”的方式;综述题则可采用“总分”结构,结合诗句等方式。
(3) 规范答题。例如:分条陈述,简洁明了;用语规范,通顺连贯;书写规范,清晰美观,等等。
(4) 套用一些鉴赏术语,如:风格——明快/纤柔/浪漫/凄婉;技法——白描/烘托/直抒胸臆/用典贴切;意境——幽静/深远/苍凉/悲凉慷慨;语言——简洁/绚丽/音律和谐/清新自然,等等。
【题型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2)试简述该诗中“官仓鼠”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