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的审美性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1/25 23:27: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79
  比喻修辞格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紧密联 系在一起,“使 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 辞学发凡》),“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 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以喻体的形象特征来加强本体形象的“可感性”;在喻体激发情感活跃、愉悦的过程中,体现比喻修辞的审 美性。
  比喻修辞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着 极大的“随意性”。在描述的对象—— 本体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不同 类型的、不同属性 的、单一的或群体的 喻体。本、喻体之间本质不同,但只要 有某点相似之处就可以了。这为人们 使用比喻修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 根据不同表达需要, 从不同审美角度和 审美趣味出发,选择喻体,构建既表达 明确又具有审美性的比喻句。
  1.感官调动,突出情感美
  审美的首先是动情的,审美感受首先是一种情感体验。
  跨感官的比喻句,容易激发多种感 觉器官参与活动,使主体思想活跃,情 感亢奋,在特定的语言信号刺激下,产 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审美满足。如《听 潮》 里写大海的声音。首先把大海比作 诗人这一浪漫形象,然后很自然地把海 浪的摇荡比作吟诗。在这一形象的基 础上,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写出海 浪的 “沉吟”。这声音是“朦胧的月光和 玫瑰的晨雾”,从视觉上给人以温柔亲 切感。这声音像“情人的蜜语那样芳 醇”,分别从听觉和味觉上感知潮声的 细微 和甜美。这声音又像“微风拂过琴 弦”,则从听觉上感触潮声的美妙。这 声音还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又从视觉 上写海潮的轻微。作者抓住大海静夜 下落 潮的情态特点,给大海的宁静美增 添了神秘和欢愉的色彩,将属于不同感 官范围的事物大胆比附,让人充分体验 此时此刻大海的无限温柔、亲切和优 美,获 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满足。
  类似的例子再如:
  ①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 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 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 《绿》) 
  2.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
  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 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比喻句,如果本体是 抽象的,或者无法作用于人的视觉感 官,那么喻体则应是具体形象的,因为 审美感受只涉及对象的外观。用形象 的具有审美性的具体事物,来描绘无形 的对象,能有效地突出其形象美。如:
  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唐·李煜《虞美人》)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宋·秦观 《鹊桥仙》)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唐·李白《赠汪伦》) 
  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唐·李煜《清平乐》) 
  “愁”“情”是看不见模不着的一种 心理状态,被作者用自然物来描摹形 容,把不可捉摸的主观情感“物化”了, 使读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产生对 对象的直观,获得喻体形象所具有的自 然美感。
  3.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
  审美感受可以从感性直觉过渡到 某种不确定的理解,而不必借助判断推 理的逻辑程序。这种非逻辑性决定审 美主体有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特 点。你 在阅读具有美感的文字时,你理 解了什么,受到深深的感动,但说不出 所以然。歌德说过“我能够享受欣赏, 但无法理解和解释”。读一首诗,大家 都觉得 它美,但要对它的美说出确定的 “所以然”来,是难以办到的。美感是一 种自由感受。获得美感,就要求审美对 象能够刺激主体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心 理功能的综合活动。为达此目的,有时候,就需要对简单的形象进行 加工,使之具有更多的涵量,更大的想 象空间。而在比喻修辞中,用无形的喻 体比附有形 的本体,就是一种方法。 如:
  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浣溪沙》) 
  ⑧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 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⑨雪在下,像小夜曲,又像交响乐;像二胡奏出的悲怆哀婉的老歌,又像钢琴弹出的激昂有力的新曲。(《初中生必读》) 
  “丝雨”常见,形象朦胧,比之如愁, 能激发人联想回忆,从而获得一种模糊 的美感。将“长江”比作一支“雄伟而瑰 丽的交响乐”,极好地调动主体的音乐  审美经历,让万里长江这一视觉形象在 主体的听觉享受中获得美的满足。而 这位学生作文中对下雪的比喻更是富 有厚度感,审美的丰富性更比单一的喻 体 强得多。
  4.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
  对同一事物,用多个形象来比附。 由于喻体形象的丰富性和多层面,造成 句势的连贯、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跨越, 从而形成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动态美。如:
  ⑩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 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宋·苏轼《百步洪》)
  1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陆 定一《老山界》) 
  喻体“画面”的不断翻动,像电影画 面的自然流动一样,形成一种动态的美感。
  以上几个方面当然不是截然分开 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并且在使用比喻 的同时,也常协同其他辞格的功力,以 期达到语辞更好地表情达意的目的。
  从审美的角度锤炼比喻修辞,根本的原则是追求“新鲜”。新鲜的必定是美的。为达新鲜之境界,在汉语语言如此浩繁的文库中,必须尽力避免重复。这无疑是极其 艰难的。但有一条道路 可以尝试。即本喻体在相同点上“距离”越大,比喻句也就越新鲜。这是由于越大的距离,给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文意的跳跃幅度才越 大,所隐含的思想感情才越丰富,才愈能给人出人意料的新奇精妙之感,“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入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艺术效果才越佳。前 文列举很多跨不同感官,跨不同属性、跨不同形态的比喻句,都走的这一方向,因而是新鲜的、美的。反之,近距离的比喻句,尽管很典范,却并不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