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和心灵走进作文——一次作业的设计和收获
作者:安徽省含山中学 张文华 时间:2005/12/25 14:58: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87
今年暑假,我给学生提出了一项特殊的作文要求——做一本个人成长专集,并提出详细的写作要求:
1、 搜集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或对自己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2、 搜集成长中有代表性的或有重要意义的照片,并为照片写上适当的说明文字。
3、 为自己的专集和每一个故事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 请爸爸、妈妈为你的专集写上寄语。
作业一布置,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表现,由常见的冷
漠、厌恶、无奈而变得激动、热烈,脸上写满了“这下可找到英雄用武之地了”的神情。
当然我知道这是他们急于表现自我的冲动,而真正要做好这本专集,是很不容易的。果不其然,在后来检查作业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中,有些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体会:乍一看,写自己的事,谁不会,因为自己的事很熟悉。然而真正要动笔的时候,却又发现难度很大,事情太多,不知从哪里下笔,况且有些事情自己也记忆不清了。而这也正是我设计此题的目的。作文前首先要整理自己的思想,对往事进行回忆,挑选出在自己成长中有过重大影响的事件,再把这些事件按一定的顺序,用清楚明白、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出来。面对如此丰富的材料,学会选择、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其次,做好专集还要学会主动交流,善于交流。在专集的初始部分,大部分学生都从自己的出生入世写起。显然这一部分的经历和表现他们自己并无记忆,直至幼儿园时,都可以说知之甚少。可是当看到襁褓中自己那可爱的笑脸,看到童年那充满稚气、滑稽可笑的动作时,谁也忍不住满怀热情地去了解这些,这自然而然就少不了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了解自己的过去,在交流中也引发了他们的想象,在交流中还增进了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感情。读着他们充满深情的文章,我用心体会着交流的作用。我很欣慰这一次作业给常有孤独感的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创造了一个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机会。这些回忆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也勾起了大人们对甜美、温馨生活的追忆。从学生的文章中,父母的寄语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亲情的理解和珍惜。显然,这次作业的完成,也有父母的一份功劳,是一次互相合作的结晶。
再次,这本专集也是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的世界,是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在成长中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往往难以忘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时每刻都在用他们清澈透亮的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用他们童稚的心灵感受着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他们憧憬未来,也不乏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思考,也曾为解决问题而做过一定的探索。如果我们老师适时地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这种生活亲历的经验总结出来,虽然浅显,稚拙,甚至还很粗陋,但却是最可贵的真情,最难得的实感。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平常心讲述平常的故事,讲述一个让普通人感兴趣的故事,那就应该说,我们的作文是成功的。
最后,不少学生对这次作业的设计,完全可以和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相媲美。封面、封底的设计,发挥了他们的美术才能,目录、插图、花边的设计,又显露了编辑的才能。我想,我们不应只让学生在梦里想象着出版一本书,而要亲自动脑、动手去帮助学生实现梦想——“出版”一本“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