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评卷后的一点反思
作者:宁乡四中 胡健 时间:2005/12/15 22:51: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98
读今年湖南卷的作文题,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①命题者采用了“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的形式,一方面保留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考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语,对作文的立意、选材作了一定的限制,有意防范了那些宿构的文章。譬如“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这句话实际上暗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暗引出“跑”的话题来;二是谈到了“跑”与“走”的关系;三是要求考生“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这就为考生审题、立意规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而后面的引导语“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则进一步提醒考生,“跑”可以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理解,除了身体意义上的“跑”,也可写心理意义上、精神意义上的“跑”,心理意义上、精神意义上的“跑”,可引申为“拼搏”“奋斗”“追赶”等等;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则强调考生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特点来,而不是泛泛地去谈“跑”。②在引导语中,命题者明确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认识”,以避免那些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的文章。“经历”,强调的是过程;“感受”,指的是由“感”而生发的“想”,由“感”而生发的“情”,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生动的生活印象;“认识”,指的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性思考,更侧重于“理”,它们直接对应了后面的文体。③“跑的体验”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将“跑”与“体验”这两个大话题的整合,对思维广度进行了限制,对思维深度提出要求。考生应将重点放在体验上,而不是泛泛地去谈“跑”。
应该说这个材料可供切入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来。但在今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中,我虽然看到不少优秀作文,但透过试卷仍感存在某些不足。
全省今年作文平均分为40、64分。本题的实际得分,或者说学生的作文实际有些出乎意料。因为此次作文比去年的作文话题(“家庭教育”)更好写,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实际情况是良好以上的只有4%,不及格的却占7、97%,中等层次的作文感觉还不如去年。失分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一是学生缺少体验,特别是“心灵的体验”,很多学生写高三生活,但千篇一律;还有些学生只写身体意义上的跑,而不能上升到心灵体悟的层次;还有很多学生从历史和古典文学中取材,很牵强的把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和李白等人往“奔跑”上靠。这都是因为缺少“体验”,不仅是“跑的体验”。
二是语言空泛,这也是缺少体验在文章中的表现。此次的作文以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居多,但我们很少看到完整精练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倒是空泛铺张的抒情的大而不当的议论比比皆是。
三是文体意识的缺乏。很多学生已经搞不清各文体的分别,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写童话或者小说。这也是造成作文失分的一个原因。在要求中非常清楚的交代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但仍有少数同学写科幻小说、质量报告以及童话等等。
因此作为站在高三一线的教师来讲,如何在短期内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审题课。不管写哪种文体,都有个审题立意的问题,而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更是以对材料的把握理解为尺码来量分定类,一旦离题,就大势已去,抱憾终生。为此,教师应指导好学生审准题目,正确立意。对写好材料话题作文,确保大面积丰收,尤为重要。因此,首先要统观材料,明辨话题。常见的作文材料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要求统观材料,筛选信息,分清主次,明确话题。寓意性的材料,重点常常在材料的结果或人物的语言中,因此要重点把握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提示语是对材料作解释或补充,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或拓宽认识。所给的提示角度,常常是我们入题的突破口。对于话题,要研究话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还要辨明话题类型。其次要选定自己的优势,精彩出新。有时所给出的话题是由几个子话题构成的,这时一定要抓准机会,选定一个最佳话题,选定适合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去写,力求出新出彩。
二、让语言靓起来。作文高分的又一个支撑点是语言。精彩的语言会给人良好的语文素养感,是获得高分的重要条件。如果不能做到全文精彩,也要力图局部精彩。而事实上要使全文精彩并不是短期内就有效的,为此应该退而求其次――训练句段精彩。记叙文,重训练描述性语言、精彩生动的细节描摹,平时可以训练积累使用频率高的朝夕、四季、人物、花鸟等描写。议论文做到说理老成准确,不以偏概全,还可以辅以特殊语言表达训练。如实则虚写,虚则实写,无形变有形,以修辞来摹拟,化用名言警句,力求写出几句或一段让人眼亮的华章丽句,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三、重视文体的训练。近几年,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放得很开,只要围绕话题,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文体的开放,既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擅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写作能力。题目要求虽然是不限文体,但是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任意选择文体,但是无论何种文体,文体特征一定要鲜明,要写什么是什么,不能似是而非。这次高考作文对文体的限制,这是多年来“不限文体”的一种反拨,明确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文体训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