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才是真——也谈作文教学

作者:余春华  时间:2005/12/20 13:07: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4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近年来对于作文教学却越来越困惑了。高考不少满分作文并不是因为文与质真正拔尖而往往是因其“出格”才博得青睐的。媒体的推波助澜给不少老师和学生造成误导。这种误导的危害已经显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追求形式奇特、内容荒诞、语言古怪的作文大有上升之势, “四不象”作文在写作教学中已成为顽症。教师和学生已滋长了一种投机取巧的浮躁的不良文风。这样的倾向,对本该扎扎实实进行的中学作文训练能产生好的影响吗?
  我总觉得对话题作文“文体不限”要求的误读,是造成“四不象”作文大量出现的根子所在。其实,“文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为了提高利用文字进行交流的效率而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客观规律。当然,对于文体究竟怎么归类更科学,这是可以讨 论的,但是,完全蔑视或否定,这是不对的。我一向以为,话题作文的成功,在于内容题材方面的革新,在于更科学更全面考核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绝对不是用花里胡哨的表面掩盖着功力的羸弱和学养的浅薄。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不少老师和学生,误以为话题作文就是不受约束的写,既然在“内容题材”方面需要功底,一时办不到,那么,就在“文体不限”上钻空子。于是大量的“四不象”文章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进行作文素质训练,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正如训练足球运动员,开始总得分解动作训练,带球、传球、过人、射门,一样一样地来,最后才是综合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达到创新。基本的不会,创新只能是口号。只有先入“格”,才能成功的出“格”,这是多少年来人们的经验积淀,我们的老师何尝不知?但是,我们的老师却要选“快捷”的路。老师们过分到把注意力放在“创新”“求异”上,因此,反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的积累。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老师甚至从起始年级就瞄准话题作文,放任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有些文体和技能还没有训练过,他又如何能“自由”选择?由于训练不系统,有些同学甚至无从知晓自己最擅长什么。高考作文答卷的文体偏差表明,作文教学忽略了文体训练,导致学生文体意识模糊,各种文体写作的应变适应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花功夫,进行各种文体格的训练。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读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议联结;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说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其他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眼睛朝天,不能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不能先从基础抓起,急功近利,这是作文教学的大忌。其实学习都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过程,作文也不例外。作文教学,得先有框框,然后鼓励你打破框框,要去创新,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错别字多,词汇贫乏, 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初中要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高中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 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除生源很好的少数学校外,一般说来,在语文表达基本功尚 未练好之前,不宜提出什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制订若干个训练阶段,一个阶段侧重抓好一 种基本功,使之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要辨证处理好入格与求变的关系。入格是为了使学生作文达到的一般标准,而求变则是为了使学生作文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并避免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不入格,这些中差生就不能写出比较顺眼的文章;当然,不求变,就会使他们的作文成为“标准件”,不利于继续提高,甚至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在单项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指导他们进行综合训练。这时的训练实际是一种将单项训练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由于有了单项训练的基础,学生已经不觉得写作文是十分困难的了。此时的作文指导,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诸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方面,教师辅导起来显得顺手,学生写起来显得从容,其整体作文的水平能够较快地提高。
  总之,我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实实在在地在打好学生的 “写法底子” “精神底子”上做文章。
  顺便说一下,话题作文也不应成为唯一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这容易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局限在他个人的经历和语言的范围内,其他方面得不到发展。现在的作文教学盲目淡化文体,其弊端已经显现。值得欣喜的是,现在的话题作文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格,但这样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主张,话题作文应成为一种命题形式,但不能成为唯一的命题形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