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反馈作用
作者:梁平县龙胜乡中心小学 郭长兵 时间:2006/1/10 14:35: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2
一、 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
学生在朗读中,教师便可以发现文章中的一些字的字音是否读准了,通过字音也可发现学生是否记住了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或已经变异的形声字。如把“逝”读成“折”,把“湛”读成“甚”等。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到了字义,如有的学生把“哪”读成“那”,把“买”读成“卖”,把“铿锵”读成“坚强”等。但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来读给教师听,可以采用小组内同学间互读,互相指出的方法,纠正学生在记忆中的错误,理解上的错误,教师再抽查部分同学生便可大致了解班上的情况。学生在互读的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字词发生争议,教师便可循机视导,引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来记住和理解词。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采用补讲、个别辅导,同学间帮助等办法来进行弥补。
二、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反馈比较难,特别是及时反馈那就更难了,不少教师只有等到考试时才知道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可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有很大的欠缺,补起来就非常困难了。而朗读则可以很快地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理解能力如何。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生,他在朗读时,则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中的意蕴,读出文章中的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读初中语文八年级的《芦花荡》中的第一段时,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与此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可以通过读,然后让学生评价的方式,让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理解。反之,一个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读起书来,干瘪瘪的,一点味道也没有,根本无法谈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了。
三、 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
学生在朗读时,他必须有一定的勇气,特别是在全班同学生面前,在老师面前能大声地朗读,那是很需要一定勇气的。胆小的同学读起书来往往声音非常小,并且常有添字、漏字、读错字的情况发生。还有的同学甚至害怕得声音发抖,或者不敢读出声来。这些都是缺少勇气的现象。学生的自信往往在朗读中表现出来,一个同学,他的语文成绩再差,但他敢于读书,并且敢于大声的朗读,这便是自信心强的表现。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往往在朗读中表现出来,有的同学唱读,有的同学指读,还有的同学不看书只知道跟着别人和着读,这些读书的坏习惯若不通过朗读是无法得知的。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知道学生的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在班上集体或个别进行纠正。
总之,朗读能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及时的信息反馈,让我们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情况,扬长避短,插漏补缺,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