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强势文化的无奈与悲哀
【内容提要】中国,曾经是,应该是最宏伟的国家之一,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强势。现在却被挤兑到了只能赶国外文化潮流的地步。谁?怎样?什么时候?中国也以自己的强势把玩世界,让老外们赶中国牌子的文化潮流呢?我们呼唤着,期待着,奋斗着。但是,我们不敢肯定,是否会有这样一个未来?
声明一下,这是一篇七年前的旧作,整理文稿时偶然翻到,随意一看,发现我们的文化状况并未有多少改观。当然,名词、热点都不同了,但是似乎还有一些参考意义,放在这里作为参考,或者对一段历史的存证。
不久前,一个朋友从海外回来,一见面就讲起了海外见闻。其中很多情况大家在不少出国归来的作家艺术家的旅“外”札记中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有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提到。朋友说,他几乎跑遍了美国大半个国家,还有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许多地方。由于是读书人,除了学术考察、风光旅游外,还特意去逛了差不多两三百家书店,虽然未能详细做调查,但凭走马观花的印象,发现一个在堂堂中国人面前实在难以交差的现象。他发现,在他所到国家的书店里,基本上见不到中文作品,换句话说,基本上没有中国人写的书籍,原文版凤毛麟角,就是翻译作品也大海捞针,难得一见。这件事当然很伤国人的自尊,乍一听有些接受不了。不过,冷静地想想,这也是预料中的事。这么多年来,中国作家一直没有获诺贝尔奖,其中,翻译就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当然,这不表示中国的作品一无是处,但是,这其中肯定有一些东西会让这个夜郎自大惯了的国民吃不消。
正好,在遇到我的这位朋友以前,我刚好有机会在全国走了一遭。跟我的这位朋友一样,我对书店也情有独终,无论走到哪儿,总要到里面看看,不时还要买上一些供早晚阅读,也作为旅游的纪念。在逛各地书店的时候,我还常常感叹这几年我国的出版业真是发达,出版商赶潮,读者也赶潮,书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常常让我目不暇接,虽然由于金钱力量的督促,出版周期越来越短,每本书几乎都找得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但是,出版的开放度、纵深度却是前几年没法比拟的。
由是,听了朋友的一番介绍之后,突然使对我国书店里的出版物产生了一些思考。就我所见,凡有书店之处,没有不卖外国作品的,且不说原版书,单说翻译作品,那是全中国大中城市书商们的父母官,维持书店正常经营的卖点支柱。这些书籍的来源之广同样让人瞠目结舌。举世公认的名著不必说了,一译再译,一印再印,一卖再卖。据说,十多年以前,中国尚未加入世界版权组织,出版外国书全凭自己喜好,随便找几本“母本”——原著——来,请翻译家译出来即可出版上市,以此就可以掏空读者的腰包。那时出版的外国作家作品,国际上一律称为“海盗版”。因为从来也不给作家本人、出版商支付稿费、版税,成本自然也低廉。现在不行了,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每出版一本外国书籍都首先要支付大笔买版权的费用。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是,书籍的价格大大上涨了。与二十年前相比,平均翻了25—30倍左右。自然,读者掏钱买书时,有一部份就掏给外国人去了。有数据表明,近两年来,单美国书籍“进口”一项,中国方面已经支付超过千万美元。要是加上购买各种影视“大片”的巨额费用,那就更该以亿计算。当然从道理上讲,这样做相当正确。至少表明,我们的出版业正在逐渐步入正轨,不会有人再称我们为“海盗”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使我们感到许多无奈和悲哀。尤其是了解到中国书籍在国外的命运后,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文化的交流本来应该是双向的,各民族的文化在内涵、深度、表现形式方面可以南辕北辙,但很难简单地分出高下。可以完全不同,却并不能立判优劣。就如同中国历朝历代古董,大部分国人不以为然,还是经常被某些人高价盗卖到国外。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产品的价值。在“古董”问题上,我们当然是可以骄傲的。但是,说到现代,尤其是说到现代的文化产品,我们的无奈和悲哀就来了。在美国书店里几乎找不到一本中国书籍,凭什么中国大大小小的书店里的书架却被美国书籍抢摊,被法国书籍夺去地盘,被日本书籍占据门面?视野再扩开,看看音像市场,全国百分之百的音像店里都在经销国外产品,除香港制作的以外就该以美国的居多了。真正属于中国人原创原作的东西是那么少,不仅如此,质量还相当不尽人意。有限的几个“大家”要么很快江郎才尽,要么突然金盆洗手,要么就因为风流韵事、偷税漏税而名扬“艺”外。相对于香港,我们已经自卑不已了。那么多歌星、影星一下子全涌进来,大街小巷都是“天王”、“天后”在卖唱,我们差点就以为全香港人没有一个从事其他职业,全是玩歌弄曲搞影视的了。加上美国佬推波助澜,国人的创作更是被逼到了圈外。整个97年,我们都被香港、美国“大片”轮番轰炸,首先是《红番区》,接着是《亡命天涯》、《断剑行动》、《未来水世界》、《阿甘正传》、《谍中谍》、《纽约大劫案》……98年以来,这种情形也没有任何改观,目下正在炙手可热地炒作的《冒险岛》、《世纪特工》、《拯救大兵瑞恩》、《哥斯拉》都出自外国人之手。不仅如此,看起来情形似乎更糟,差不多所有的影院、音像店都开始以美国票房排行榜作为宣传口径,招徕国人了,夹缝里的国产片既然制作水准上与“大片”相差甚远,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抗衡的票房,偶然也有几部片子热过一下,比如《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河谷》、《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之类,但是,与外片相比,无论从制作、炒作、票房的哪个方面看都只能算是二流的。换个角度说,即便这些片子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能长驱直入进军外国放映厅吗,能进入好莱坞吗?这个答案制作人比大众更清楚。书籍的情况当然也不例外,成套成套的出版国外作品,著名“大家”的选集、全集不断变着戏法上市自不必说,就是并不太知名的“小家”也颇获出版界恩宠,作品仍然大量问世,码洋当然也相当高,最近上市的一套《克利斯蒂作品集》,多达88册,价值1280元,装帧精美,设计高雅,很像是传世名著的样子,事实上不过是一些凶杀故事大集合而已。日本渡边淳一,因为一部《失乐园》走红,马上就有一大堆作品连续推出。即便是一本美国《读者文摘》也在国内除了无数精选本,我国发行量上千万册的《读者》杂志也能在美国,哪怕泰国、缅甸出几本精选本吗?《黑镜头》一炒再炒,从第一册已经出到第六册,而且仿作层出不穷,一个“普利策奖”使中国成千上万人忙着掏腰包;《心灵鸡汤》覆盖中华大地,所向披靡,使多少国人在温软的生活故事面前耗费着宝贵的时光。当下是克林顿总统的“性”麻烦,斯塔尔的报告万人空巷地购买、传阅……从商业角度上讲,这也不足为怪。但是,对比我国作家、艺术家、影视明星在国外的遭遇,我们难免发自内心地感到深深的悲哀。试想,假如我们的作家创作出了一部不错的作品,也会有美国人、日本人如此卖力地炒作吗——哪怕仅仅只是炒作。美国、日本翻译家也会不舍昼夜地翻译,出版,再印制大幅的宣传海报:“中国××文学奖得主——×××先生巨著:《××××××》,被中国××电视台××杂志××报纸连续推荐,国内印数已突破××万册。”会吗?即便像曾经在国内现炒热卖的名家“废作”《废都》这种打了很多方框的作品,除中国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出版商会像我们出版《世界“性”文学大系》那样趋之若骛地隆重推出吗?会吗?我想,即便作者贾平凹先生对此恐怕也不敢报以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