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强势文化的无奈与悲哀
强势文化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由一个国家、民族的全体素质创生的。探究强势文化的基础,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地位、力量。纵观当今世界,这一切又在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外现出来。从政治上,美国佬之所以能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指手画脚,就在于其经济上的富裕,军事上的强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也不例外。香港,弹丸之地,能成为世界大都会,世界金融贸易中心,与香港的经济实力更是息息相关。强势文化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看不见血迹的侵略。是一个打了你还要你心甘情愿支付手续费的事件。在中国,这种事件却不断重演,号称这个世界上最爱国的中华民族面对这样的侵略是否已经开始寻找对策?
强势文化的攻击力量是相当巨大的,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以上所举不过是几个小小的例证。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开些,就会进一步发现,强势文化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了。举凡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商业、副业诸方面都已经笼罩在强势文化的光环或者说阴影之下。我们的体制不土不洋,我们的经济受制于国际风云的变换,我们的军事实力差强人意,我们的工业正被外来产业鲸吞豪夺,我们的化肥不是来自日本就是来自加拿大,我们的日常用品几乎全被日本商家包揽。信息产业发展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树立起电脑、手机、传呼机、电话机等等的真正品牌。联想集团勉力而为,小有作为,长虹彩电起步不凡,但不知前路何往。几个策划家曾经指点江山,点遍中国,却无法真正点石成金,把中国推上世界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的宝座。现在的情形反而是国外品牌长驱直入,民族产业丢盔弃甲。加上几年来屋漏偏遭连阴雨,贪官污吏海啃山吃,狂嫖滥赌;长江、嫩江报复滥砍乱伐,乘机大兴洪水,扰民作乱。本来已经处于弱势的中国更多了无数的无奈与悲哀。
从理智上讲,我们很应该倡导早期的朱自清先生“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现在的张承志先生“无论如何不用日本货”的精神。但是,这同样相当可笑。就书籍一项,随遍看了一下自己的书架,我就发现,其中80%以上都是外国书籍,举凡文学、哲学、科学各类图书,出自于中国作家的实在不多,珍藏的音乐磁带、影碟、电脑光盘中也是国外的占据了大半。这倒并非我不爱国,不读国产书籍,不看国产影视,不听国产歌曲,实在是国产的数量、质量都并非全可足观。仅以读书界为例,我们的出版业虽然发达,但真正的好作品却百年难遇。贾平凹先生是我早期较喜爱的作家之一,一部《废都》出笼却损了大半形象。前不久还在一份读书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某些作家不过有几十篇文章而已,却翻来覆去的出版集子,今天的集子以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书名,明天的换一篇文章的标题作书名。这样,像贾先生这样的作家虽然只写了70多篇散文,却已经出版30多本散文集了,读到这段文字使我很难过,却也毫无办法。类似的情形包括像我所敬爱的另一个作家余秋雨这样的先生也不能幸免,一本《文化苦旅》,我是费了很大工夫从北京买到的,但是后来的《山居笔记》、《秋雨散文》、《霜天话语》、世界华文散文精品《余秋雨卷》以及别的一些集子里,总是有很多篇章似曾相识、的确相识,也就不可能把所有集子收之于架。诗人韩东也曾是我较喜爱的诗人之一,在他还在过“寂寞的乡村生活”的时候他很杰出,也很可爱。但是,现在突然变得让人不敢相认。动辄说人“强奸”他,遭了如此不齿的委屈还要在报刊上作王婆的骂街相(详见西安《文友》杂志98年6期韩东大作《反对强奸作者》,《文友》第10期有一篇轮子先生的《反对韩东亵渎读者》已经对此事件进行了“审理”,此不赘叙),让我再花钱买他的“遭奸控诉”,让我如何做得出来。马中欣,96年前没有听说过,据他自己介绍是个“旅行家”,这当然很好。遗憾的是我听说他时已经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家伙了。万里追踪三毛“真相”,写了一本名叫《三毛真相》的书,向死去的朋友下手。除了借名出名和赚取孔方兄的目的可能实现外,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无聊弱智的产物,半点文学常识没有。我很当心,下一步,马先生可能要考证曹雪芹的有关情况了,说不定还要向金庸下手。金庸98年3月才第一次来大理,他的作品里那些关于无量山、点苍山、段氏家族的“虚构”肯定使马先生很气愤,进而就会为全世界的华人声张正义,揭露金庸的“骗局”。对此,我又如何敢买马氏作品上架。98年5月,图书市场上突然出现一本署名“安顿”所著的《绝对隐私》,紧接着,又出现了《非常隐私》、《单身隐私》、《贞操隐私》、《相对隐私》、《男人隐私》、《女人隐私》、《情人隐私》、《女大学生隐私》、《隐私隐秘》、《婚内婚外》、《情人现象》等大堆的热炒作品。据《绝对隐私》的责任编辑邵东说,《绝对隐私》这个书名是他取的,《婚内婚外》的责任编辑徐晓则说,《绝对隐私》是他策划的(参见《深圳风采周刊》1998年11月2日出版总247期P18—19)。如此的隐私“策划”、“虚构”,让我如何愿意买。由于这种种原因,我的书架上外国作家作品居多也就情有可原,不足为怪了。如此,中国稍有品位的读者宁愿掏钱给老美、老法、老德、老日也就顺理成章了。米兰•昆德拉毕竟多次诺贝尔奖提名,《黑镜头》毕竟得过普利策奖,《心灵鸡汤》也是美国读书时报的上榜读物。比纯粹的商业炒作多了一些可以信赖、值得阅读的理由,也因此老外才能从中国文化市场上赚去大量人民币,可以进一步去强化他们本来已经够强的强势文化。
据说,国外的电影人随便拍摄一部影片就可以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是断然不可思议的。即使投资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及有可能被我们的导演、演员、部分官僚在影片之外糟蹋掉。手头正好有一则消息,说的是几个官僚大慷国家之慨的事,48小时吃喝嫖赌超过一万。随便一本好书的出版可以让一个作家过一辈子的舒适日子,这在中国大陆更是天方夜谈。中国文化人的收入底得不忍说破。笔者曾在台湾《联合报》发表过几篇千字文,收到的稿费每个字折合人民币1.20元。那还只是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省份。听说好莱坞导演给剧作家支付的稿酬以百万计。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看出一些名堂来呢?思想是重要的、创意是重要的、充分敬业是重要的、人文素质是重要的,但是,重要中之重要者还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要建设自己的强势文化,就如美国一个商业奇才所写的一本书的观点:“赢家通吃”。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国势强则文化强,可以通行世界。国势弱则文化也无力,只能龟缩在夹缝里,逐渐退化,被同化,然后失去声音、语言,最后消失。
中国,没有一天不面临强势文化带来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没有一刻不感到面对强势文化的无奈和悲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强势文化的声音都很嚣张、很刺耳;相比之下,我们自己民族的声音却很弱、很淡。我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相反,我始终认为文化本身应该是一个世界共同体。即使交流也一定是双向的,相互的。但是,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文化的交流也分出了与国力成正比的档次。我们也许曾经是伟大的、辉煌的,无与伦比的,现在却衰弱了。我们的书籍换不来日元,我们的影视无法变成美钞,我们的音乐作品很难在德国舞台上演唱。我们虽然有的是人,却无法拿出最优秀的艺术品与强势文化抗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们无奈与悲哀。
中国,曾经是,应该是最宏伟的国家之一,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强势。现在却被挤兑到了只能赶国外文化潮流的地步。谁?怎样?什么时候?中国也以自己的强势把玩世界,让老外们赶中国牌子的文化潮流呢?我们呼唤着,期待着,奋斗着。但是,我们不敢肯定,是否会有这样一个未来?
1998年11月23日于云南大理下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