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巩固

作者:长阳民高 刘案甫  时间:2006/3/18 8:20: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13
  请在我们人生的字典中删除“我已尽力了”“这年头谁都这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三语文教学任务,高三的作文教学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功利性要大得多,和高二的作文完全不一样,高二时期学生主要进行的是随笔创作,由于不规定题目和文体,自由性较大,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确实写出了不少出色的随笔。上了高三以后,我的重点转向了话题作文的训练。对于这种形式,学生虽然不陌生显然不太适应,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素材的缺乏,文章往往淡而无味,没有好的素材就无法支撑好的立意,所以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为写作训练创造坚实有效的基础
 一、跟高二不一样,高三利用周一进行每周一次的作业——文摘,要求学生每周摘抄名人名言、优秀文段及哲理故事,为作文积累素材。但是高二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评过这个作业,这学期我开设了文摘评讲课,在课上,让全班同学一块交流自己做的读书摘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同学们兴味盎然,常常就一些小故事展开热烈的讨论,探索其中的深意,领悟人生的哲理。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为作文积累了材料,很多同学在后来写话题作文的时候都会想起当时在课堂的讨论内容,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所以阅读课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二、高二上学期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或多媒体教室不定期地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只是片段,但效果仍然不错。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一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深刻思想价值或鲜明时代特点的影片,如《紫日》、《我的兄弟姐妹》、《芙蓉镇》也有武侠《天龙八部》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激活他们的写作灵感。观后我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写出观后感、影评。很多学生在看了影片《紫日》之后,热烈讨论,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等话题有了深刻体验,而且对民族性格、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深入地了解。在看了《我的兄弟姐妹》之后,他们无不为那份真情怦然心动,为那种挚爱泪流满面,为那种感动心灵震颤,不少学生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
    三、加大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为其作过精辟、科学的解释,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可见,要学好语文,口头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平时我班实行的是每人轮流值日制,很多同学在值日总结时词不达意或语无伦次,我也认识到,在普通教育阶段,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中学生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训练,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交更加频繁和扩大,随着音响电器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骤然来临,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就是现在是高三了口语的训练也不可少。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善听、能说、会读、擅写的新一代。
  为了跟写作结合起来,我利用写作课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文主题、谈论所选题材以及行文构思,都是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口语训练当是口头作文,通过口头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写作课上的讲评,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样,学生的口语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有时候我也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分组互改,每位学生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进行精改评批,然后推荐作者在作文讲评课时上台宣读习作,再由批改者作点评,接着由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总评。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口语教学是一项古老而又崭新的事业,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活泼、规范、有序地对中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势在必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那个必须解放思想、有所作为,努力开辟这一新的教育和科研领域。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作文教学尝试,再加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改,到目前为止,我以为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愿明年还有更大的进步。下面是本班学王斌斌以“放弃平庸”为话题的一篇习作,我觉得已有不小的进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