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多学科渗透

作者:江苏海安雅周中学 肖春霞  时间:2006/3/20 16:5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1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汉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和母语。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肩负着语文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等多重使命。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家庭乃至自我的正确认识。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和跨越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的综合化。通过开展“跨越学科”的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跨越语文学科与史地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相关知识的同步增长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文史哲历来有其共通之处。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教材中许多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组织教学时,可以将有关历史知识融入背景介绍,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带入具体的事件、时代中,加快理解课文的速度,增强理解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读《最后一课》,可以给学生讲述普法战争这一段历史,既让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并具体有效地掌握“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教读公刘、何其芳等的爱国诗时,给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华人与狗”的耻辱、日本侵略中国的有关历史,使学生沉入一种悲愤之中。在沉痛的气氛中反复诵读,既可以让学生很快领会诗歌的感情,又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审美认知能力、思想品德、情操的全面提高。
  二、将地理知识与有关教法融入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了解,较好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与主体作用。
  说明类文体中,很多文章牵涉到地理知识,单纯就文章而论,教与学两方面都显得较为枯燥与乏味。但只要恰当地捕捉文章中的隐含信息,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加以诠释,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如教读说明文《向沙漠进军》,首先可以利用地图,直观再现“撒哈拉沙漠”,让学生快速地用比喻句形式说明其危害,那么第一部分内容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接着,根据文章内容选取有关录像画面,让学生直观了解较为抽象的“游击战”、“阵地战”、“防护林”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几方面的内容加以诠释或归纳。向沙漠进军的途径和可能性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观看沙漠里培育的蔬菜、水果、开辟出的绿洲等一些录像片断,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人类利用沙漠的前景和信心,经过这一启示,学生畅所欲言,谈了许多的设想,并表达了改造沙漠的愿望。
  三、适当跨越文理学科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合科教学”,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的隐含信息和把握知识的精确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吸取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许多理科成绩拔尖的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反之,文科成绩好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也应主动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在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要主动开拓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强化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参照这一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可以将数理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课堂上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将学生按文理科成绩分组,要求他们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对数学定理、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乃至一道几何题的证明过程进行表述,提高他们表达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迅速地把握题意,理清思路,领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自然科学的精确度。这种跨越学科的教学,既能使单科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性质不同的学科互补,相互促进。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你好! 于03-20 18:58发表评论: 第1楼
  • 论文不错!

    我是湖南永州市频洲中学的语文教师:杨情陆!

    我的QQ是:3503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