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语文书

作者: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 周晓春  时间:2006/3/29 7:35: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2
  案例描述:
  今天,我同平常一样,开始了第五天的文言文复习,同学们都捧着书诵读记;我则在教室巡视着,突然发现机灵、调皮、胆大、能说会道的鲍胜,未带语文书,就提醒他,想办法借书。不到两分钟,他就借来了语文书。
  我边走边看,当来到王贤德身边时,发现他的脸上有一种异样的神情。当四目相对时,他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并结结巴巴地说:“周老师,我的语文书……忘带了。”
  是“放纵”还是“一视同仁”?我思索着,面对这位三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成绩优异、工作负责却不善与人交流的他——语文课代表, 
  一种思绪在我心中涌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怎能“放纵”他,于是说道:“请跟我来。”一听这话,他显然更紧张了。在教室的后门口,他用胆怯的眼神望着我,眼睛里透露出强烈的自责。面对这种神情,我安慰道:“别怕,我并不想批评你,只是想你去借一本语文书。”他为难地说:“现在已经上课了,我没办法借到书了。”
  我朝五楼办公室看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意,但仍在徘徊着。我很明白他此刻的心情,一个将本子交到办公室都会脸红的人,要他去借东西,谈何容易呀!我鼓励说:“爱默生曾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勇敢迈出第一步,那地方你不是天天去吗?陈老师,你也不是很熟吗?”
  他开始移动自己的脚步了。不到一分钟却空手而回,还报告说:“周老师,我借不到,陈老师的书被鲍胜借走了,另一个语文老师自己在用。”
  是“放行”还是 “强人所难”?我斗争着,这毕竟是我心爱的语文课代表。
  作为语文教师应“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说道:“噢,那你去过其他办公室吗?”他不太自然地摇摇头,我启发道:“到钱老师办公室试试,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语文’,胆子大一些,将它作为一次锻炼的机会。”
  他又一次出现在我面前,仍是双手空空,急急地解释道:“我到了钱老师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其他老师上课去了,这书也没有。”我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并说道:“好样的!”
  是“放弃”还是“一如既往”?我挣扎着,他已经尽其所能了。
  想着我的狠心也许能发启发他走出 “高分低能”的怪圈,我说:“老师还想你到别的办公室去借。”他脱口而出:“还借?”,我坚定地说:“还借,老师觉得你的语文课本知识学得很好,但应用能力却不尽人意。刚才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好,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借到语文书。”听了这番话,他慎重地点点头,转身朝办公室跑去。我又对他加了一句:“借不到不要紧,老师手中的书借你!”我完全能想像出他将面临的尴尬,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终于看到了手扬语文书的他,朝我跑来,口中喊道:“借到了,借到了!”我面带微笑地表扬道:“真能干,快去吧!你已经比人家少复习五分钟了。“他一本正经地说:“周老师,浪费这五分钟,太值了!至少看到老师,心跳不再那么厉害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个见人脸红、害羞胆怯的他正在逐渐消失,一个敢于求教,乐于交流的他正茁壮成长。
  后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面对两位不带语文书的学生,我为他们创设了同样的环境,然而由于能力的悬殊,必须分别对待。对于本已具备语文交际能力的鲍胜,只需稍许点拨就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对于“高分低能”的王贤德首先应激起他的勇气和信心,然后才能实施预定的计划。
  作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的语文,要掌握它,就更须反复多次的实践。所以,我鼓励王贤德一次次地去借书,在“借”中揣摩交际技巧和方法,正确地培养语文能力。这正如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而我的做法正是养成“用语文”这一习惯的基石和基础,也是促使“高分低能”走向“双高”的导火线。
  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对于王贤德这类“高分低能”的学生来说,尤其需要拿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语文交际能力。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我们期望学生们学过的语文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发生积极的影响。所谓从已知到未知,举一反三,前提是要“会用”——用已知去实践未知,用“一”去反“三”。学生在实际的交往中有困难,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所碰到的问题像“天书”一样难懂,难于应付,而是由于已经学过的东西用不上,不会用。这怎么能谈得上语文实践能力。
  这三“借”语文书,借来的不仅仅是语文书,更是一种积累、经验、运用……
  点评:《三“借”语文书》这则案例所叙述事件很平常,不起眼。其实书不“借”也能解决,同桌拼着看就是了,何况已经上课,两三趟地跑到教师办公室去借书,还耽误了学习。而周晓春老师就是不依不饶,硬是“逼”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借,宁愿耽搁一下学习也在所不惜。结果书借来了,此后王贤德同学感觉再跟老师接触,不再心跳脸红了,周老师觉得很值。这是因为周老师把语文知识以外的素养也看得很重,也就是说,周老师作为一名语文,她关注的不只是学生的语文书面成绩,她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关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在升学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大环境中,老师能这么做,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既体现了教师的对新课程精神的理解,更融注着对学生的一份爱心。愿这样的关爱多一些,再多一些!         (县教研室    边勤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