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想
作者:李珍 时间:2006/4/11 7:1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43
归纳起来,无非如钱梦龙老师说的“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作文”。也许钱梦龙老师的话没有高深的理论,但这朴素之至的话语不正道出了语文学课的教学真谛吗?
由此想到,自己平时里对学生采用的层进式阅读指导方法“粗读——精读——品读——悟读”,不也正符合了语文阅读重在学生多层次接触文本,这一条百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吧。
尝试着分析大师们的课堂精彩之处,心中窃喜,原来大师与我亦有相似之处,错,应该说,我与大师略有相通之处。
一、粗读,不离其旨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关键词句,是粗读的方法。有的好文章只用一句话,一个词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能够在粗读中迅速地找到关键词句,这又与平时的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息息相关。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先生上的《背影》一课,正是由初读,请学生圈点文中关键词语着手,导引着学生步步深入,直至会凌山顶,一揽胜景。
经常阅读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具有圈点勾画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握关键词句的敏锐度,由此而学会更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全文主旨。
二、精读,曲径通幽
精读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质疑的精神,有益才有答,才能层层深入解开原本“加密码”的文本奥秘,而这密码,其实正是学生一颗洞察世事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文中的“疑”,在文本之中就有答案,关键在于读书是否仔细,是否深入。
语文课堂大多停留在精读这一层面。过去是老师问,学生答。而在“新课标”下,无非是学生问多,但学生的问题往往幼稚的多,不切中心的多,故意曲奥的多。学生学会提问,其实比学会答疑更难。而作为教师,把学生问题一一拿来回答,无疑多有旁枝,使整堂课气脉不顺;如若不答,又恐打击学生发问的积极性。折中而为之,选精彩的来答,无非就那几个人,几个题,偶有精彩,也多在老师意想之中。换言之,所谓质疑,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个“疑”的价值所在。好的问题设计,往往是一篇文章的切入口,一旦密码破译,一切风光尽收眼底。
否则,只显得“作秀”的姿态,多过于真正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
如马彪老师在上的《老王》一课时,只抓住了学生中的一个问题“我是否多吃多占了老王?由此展开具体深入的讨论,让学生渐入佳境,领悟到“我”并没有给他一份同样平等的友情。同时,也更进一步让同学们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文本的密码由此解开,再去感受文中其他令人感动的细节,就水到渠成了。
三、品读,引人入胜
品味语言,欣赏文学的艺术魅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将品读也纳入了精读范围,但我认为如能另辟一块,更能体现文章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鉴赏价值,增加审美体验。如钱梦龙老师通过朗读来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韵味,以《光之香》第二段为例。
“那时是春末,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苌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胀破土地,思心地听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非常幸福的感受。”
这一段为下文张本,体现了阳光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幸福的感觉,只有靠细细品读,才能体味到字里行间所流淌出来的温暖幸福的感觉。作者林清玄,是台湾的美文大师,他的文章值得朗读,更值得细细品味。
又如马彪老师所上的《老王》一课,通过对杨绛语言的整体风格的把握,在阅读此文的同时,又推出另外的文章《咱们仨》一文中的段落,让学生深入体味到杨绛那种简洁、不事雕琢的叙事方式,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含蓄而留有余地的表意风格。但作者文字的厚度和力度,却能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马彪老师引导着学生在杨绛压抑平静的叙述中,交织成感情的最高点。学生在老师的情感带动下,成功的进入“情由境生”的审美体验,个个情难自已。
四、悟读,让思维之花绽放
阅读的最高境界为悟读,那是一种再创造性的阅读思维,是一种需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阅读方式。
在这一点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来自上海的朱震国老师的《星期一早晨的奇迹》这一课。他由这篇文章而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深刻地领悟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特别柔软的地方——有人说这就是存放爱的地方,当有人开始表示这份爱意的时候,每个人都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
这样的悟读,以一动而牵百发,令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领悟,增加了一份对世事的洞察力。
读无定法,读无止境。但愿能与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创造美好的阅读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