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的欠妥当

作者:江苏省黄桥中学 吴海明  时间:2006/4/13 12:33: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05
  “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种提法在一些地方相当盛行,我认为这种提法欠妥当。
  为了便于论述,我将这种提法分下来论述。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提法不妥当。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是完全可以的,也是令人向往的。但我认为这种提法有不科学之处。虽然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地,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但是马克思这里的“教育”包含了“教”,但又不仅仅是“教”,“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远比“教”大得多。同时,人“全面发的人”与“好的学生”不是同一个概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都是教出来的,二是学生都能教好,都能通过教成为学生。真是这样吗?下面对这种提法试作一点分析。
  (1)、人的智能、智力是不同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智能:是一种生理心理潜能。无论从何种观点出发,一个人是否聪慧都会考虑到他的遗传因素和本人的心理特点,包括从认知能力一直到性格特点许多内容” “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智力的强项,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正是由于人的遗传因素不同和心理的不同,人的智能不同,因而认知能力不同,学习能力不同。
  人类对自身的智力的理论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近百年来,智力研究者从心理学、心理统计学、认知科学、信息加工等不同角度和水平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两大智力理论:经典智力理论和现代智力理论。经典教育理论包括: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理论与晶体智力理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等,这些理论通过因素分析,分析人脑的特性和心理结构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正是由于种种因素之间的不同作用,形成了人与人智能的差异。现代智力理论主要有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戴斯的PASS智力模型、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现代智力理论对人大脑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智力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人脑智能不同的原因和应采取的策略。经典智力理论和现代智力理论都认为人与人的智力得不同的。而人脑是人类学习的物质基础,人的智力不同,则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因而学习的结果也不相同。一句话,智能不同,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
  智力落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所谓智力落后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种社会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以上的局限:生活自理、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社区技能运用、自我约束、卫生安全、经常使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而且,这些不正常的情况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落后的程度有轻有重,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我国1988年11月公布的0-14岁的智力落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学生智力落后的患病率为1.07%  智力落后的学生不易形成学习策略,记忆较困难、言语发展迟滞,所以学习较困难。
  所以,在同一种教学条件下,智能不同,学习的效能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的只强调“教”是片面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的提法,特别强调了“教”的作用。即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行为主义者也特别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学家华生就曾宣称如果给他一打婴儿,他可以根据要求将其培养成总统、小偷等。即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与其它因素无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从理论上讲,个人必须承认,所有的个人不可能在单一的智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从实践上讲,个人必须承认,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让某一小部分学生受益。” 
  同时,这种提法,认为学生学习的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的情况,这也是十分片面的。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是与教师的教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关系,更不能划等号。教与学的过程是内外因相结合的过程,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更与自己的学有直接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初步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性影响,又要看到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称主体能动性为“变革的实践”)。比如中考同等分数进行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高考分数有的相差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可能是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因此学生的学习好坏与教师的教有密切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学生的学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好学生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分不开,但更与其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3)与人的全面发展观相违背,好学生不等于全面发展的学生。
  现代社会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马克思经常用的概念和表达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时,恩格斯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列宁说这是‘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这里的“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并不是指各种能力均衡发展,而且每种能力都很强,而是各项能力都能够充分发展,但并一定是经过教育和训练后的各项能力都是同等优秀的。同样,恩格斯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也不是这个人的各种能力是同等优秀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能、智能和志趣以及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即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虽然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通过教育和学习,各种智能都能有所发展,并能使其扬长避短。这样他就会在终身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分发展自己的各项智能。使自己的智能强项更强,弱项也有所改善、有所发展。人的发展是终身发展,智能的发展也是终身发展,但不是各项智能同等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同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的发展。但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主要是重视学生逻辑-数理智能、语言智能, 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智能的发展,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在基础教育中所谓的“好学生”,仅仅是从逻辑-数理智能、语言智能这两个方面来评价的。所以有些好学生并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仅仅认为把学生教好,而且只是某一两个方面好,作为教育的目标,这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要真正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学生,来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我们认识到人的智能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弄清了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弄清了好的学生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区别之后,就不难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提法的不妥当。我认为不如改为“没有不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更科学些。
  二、“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提法错误。
  (1)、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科学的。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大教育家孔子也未能将其学生都培养成才。如按这种“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点,孔子连一位好教师都算不上,更算不上教育家。
  事实证明,不管多高明的教育家,他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成才。就目前的基础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主要是涉及学生的认知方面的智能,即获得知识的能力,如逻辑-数理智能、语言智能,而其它方面的能力影响较小。所以所谓的好学生一般都逻辑-数理智能、语言智能较发达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日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而其它方面的智能,如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都是影响一个人的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仅以学生两种智能的发展情况这一指标来评价教师是片面的。
  那么什么是对教师科学全面的评价呢?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教师的教育水平表现在多方面:教育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技巧、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师生合作态度、教学业绩等。因此要从多方面来评价教师,而不能从一两个方面来评价教师。仅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好差,这是以偏概全。不是全面的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实质是应试教育的反应。应试教育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反映到对教师的评价,就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差来评价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者和评价方式应是多元的。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校管理者、教师之间、学生、教育专家等人组成。这样的评价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同时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是对教师某一节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是对一段时间教学情况的交流,也可以是一份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方式。
  对教师的评价的目标应是发展性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即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在评价中注入人文关怀,而不是指责教师。另一方面,这种评价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即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点、提高课堂效率等。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师的自我完善和终身发展服务的,为其明天成为更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
  (2)、对教师的角色和功能认识片面。
  教师的价值不能用一个“教”字简单概括。教师在学校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1)、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
  (3)、管理者。
  (4)、示范者。
  (5)、研究者。
  (6)、益友及心理医生。
  如果把“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这句话换成“没有不会成为教育家的教师”,这句话更能为广大教师接受,并能激励广大教师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
  三、这种提法的危害。
  (1)、这种提法过于武断。
  这种提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学生成绩的好差简单的归咎于教师教学的好差,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学生成绩的好差涉及到多个系统,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仅学校教育,又包括学校的管理、班级的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师生合作情况、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的使用、教学手段,还有学生的智能、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因素。学生成绩的好差可能是以一个因素为主,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对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而不能主观臆断,把责任归咎于教师。
  (2)、这种提法钳制了教师,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管理下,广大教师为了不被看成是坏教师,只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包括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只能是被动地适应,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即使是一些有才华有个性的教师,也不敢放手改革,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对教育的独特思考。
  (3)、这种提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重了学业负担,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这种提法对学生来说,也是贻害无穷。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归结于教师的教,这样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认为只要教师好好的教,自己就能学好,而自己不需要主动学习,更不需要刻苦学习,这样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地学习是学生素质提高和成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主动性的失去,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极其可怕的。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不惜以消耗学生的时间和身体为代价,进行大量的训练,同时在课外布置大量的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好不好与教师的关系密切,把自己学得不好的责任完全推卸到教师身上,而不从自己身上和其它方面找原因,使师生之间由合作走向对抗。同时,课业负担的加重,也加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提法是不科学的,不如换成“没有不会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没有不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海阔天空 于04-13 19:39发表评论: 第1楼
  • 以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充分证明了“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错误观点,快哉!快哉!赞成,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