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龙镇中学 马晓奕  时间:2006/4/19 6:46: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6
  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老师直接导入,出示课题,接着提问:此文写了哪几个人物?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爸爸和“我”两个人物上来。之后进入说人物、品情节环节,请学生以“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的爸爸”的句式来说,并说明理由。看来教学的侧重点落在了“爸爸”身上。接着进入说情节、品语言环节,让学生深入文本说说你最喜欢的情节,品语言说理由。期间教师抓住契机进行文本的挖掘:如让学生朗读前一位同学找到的情节,看看哪些词语能看出爸爸对我的关爱……再如同桌间分角色自由朗读“爸爸哑着嗓子……我何曾再迟到过?”这部分对话,说说爸爸的语气、英子的语气,学生回答:“爸爸的语气是遗憾的、严肃的,‘我’带着恳求的语气。”推荐一位同学读。追问:除语言感人外还有一个细节感人,你能找到吗?学生回答:“‘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这个细节很感人。”教师朗读后再追问:为什么要把脸转向墙那边?学生回答:“不想让英子看到他难过,父爱如山。”为了进一步深入文本,大屏幕上又显示这样一块内容:你也可以这样说:1、我感触最深的……2、我还不能理解的……学生相继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为什么英子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这样镇定、安静?“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一句为什么用省略号,有何含义?“我长大了”为何反复出现?逐一解决后教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让学生感受其中情深深意蒙蒙的父爱,为有感情地说(仿句)蓄势。接着大屏幕显示:有感情地说: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父爱是……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父爱,满文军的《懂你》随之响起。
  无独有偶,此后我又听到了这样一堂课:一位山西省老师执教的《我的第一本书》。课之伊始,老师结合当地这所学校的情况谈用心发现的重要。之后让学生欣赏《父与子》的漫画,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看漫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其中深意。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就酷似《父与子》中的父亲。首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明确时间、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过程。这应该属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吧!读后先积累词语:幽默、凄惨、温厚、奥秘、翻来覆去,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然后回答问题。之后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提问: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怎样的一本书?一学期下来,他的第一本书变成什么样了?请一位同学读第四节。读后点评,再读,师生点评,教师配乐朗读,给学生朗读方面的启示,之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一段,再请一位同学读并配上音乐,站起来的这位女同学读得还真不错,教师过渡:“听了她的朗读,老师仿佛成了诗人牛汉,回到了那个小院,看到了父亲那张愁苦的脸……父亲又为我做了什么呢?请大家读第八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读后回答:“父亲帮我修补了两本书。”“你对这一段中的哪些词印象最深?”试图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父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父亲给我的这本书未写只言片语,而我们同学却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同桌间切磋:怎样把这种感情体现到朗读上?”然后请学生齐读此段,教师范读,学生再一次齐读。出示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问:“从第一段中感受在他灰色的童年中的一抹亮色是什么?从最后一段中说说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当我们见到这位老人时,我们会发现他取得的辉煌离不开他的第一本书给他做的奠基。不妨来欣赏他的诗《根》……”教师配乐朗诵。
  两位老师两堂课都试图通过读、品来让学生把父爱“读”进去,又试图通过朗读、仿句让学生把父爱“读”出来,都很成功,不愧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 然而,当我教学这两篇文章时,两位老师紧抓的“父爱”令我疑惑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单元提示如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验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足见此文记录的是主人公英子(作者林海音是该人物的原型)的成长足迹,我们教学时要关注的是“我”怎么在父爱下成长,这样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能以父爱终结文章的学习吗?何况《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整体把握部分有这样的一段话: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文章的“研讨与练习”一是要我们关注“我”怎么在父爱下长大;“研讨与练习”二、三更是紧紧扣住了“成长”主题。相反,另一位老师执教此文时就先引出主题——长大,让学生找到她的矛盾心理——既喜欢又害怕长大,解决为什么害怕长大?是谁帮助她消除了这种害怕心理?引出爸爸,然后先让学生概括关于爸爸的几件事?接着看这些事对我的影响?再品读相关段落,看爸爸突然去世,英子挺住了吗?最后看影片片段,说说影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英子已经长大了?总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才是契合单元目标、符合编者意图的。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用书》这样阐述: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段独特的感受。并从“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释。我不禁问自己:把“第一本书”蕴含的精神财富理解为纯粹的父爱合适吗?除了第一、四、八、十四段,其他整整十段的内容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合适吗?我在初读此文时总觉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文章到第九段“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乔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后面几段?如果文章真到此结束,老师略去友情,选择最主要的父爱作为教学内容也未尝不可,可是后面几段占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一啊,我们真能对这些内容置之不理吗? 我是围绕牛汉的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终身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组织学生理解“第一本书”的。首先看《父与子》中《足球》和《让复活节的兔子吃惊》两组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爱,由“酷似”一词过渡到感受文章中的父爱;接着问:“看《父与子》中的两组画时,我发现同学们脸上都挂着笑容,那为何看我的第一本书很难笑出来呢?”让学生体会当时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再问:“你对“难忘”还有补充吗?”让学生领会第一本书蕴含的友情、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最后问:“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现在你理解了哪些或还有哪些不理解?”两个班的学生都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第十三段要交代二黄毛和乔元贞的命运?”由此我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忽略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吗?
  透过这两堂获得好评的课,我没法不疑惑:新课程关注的仅仅是教师“怎么教”是否能达成“教什么”吗?我们是否也需要关注“教什么”是否能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符合编者意图,或者“教什么”是否与学术界的认识一致?教师对“教什么”的个性化处理可以无拘无束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