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差教育”,挽救迷途的羔羊?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11 18:09:1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402
  “在这里做管带很辛苦,体能训练主要是他们来负责,孩子们的思想问题主要靠他们来发现、来矫正,他们必须与学员们吃住在一起,可以说基本没有节假日,整天要围着这样一批孩子转。”在这些机构,管带和学员的比例一般都在1:8以内,刘晓冰说,这么多的管带是由我们的教育模式决定的,管带要和学员同吃同住,保证一对一的沟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人少了不行。“管带往往很严厉,我们表现不好了往往会受到惩罚,每周的家信也要通过他们的审查才能寄出去,但是我们和管带的交往特别多,这一点不像在学校里,往往只能跟着大部队走,老师很难因为你个人的问题而停下来。”一位营员这样评价自己每天几乎只要一睁眼就要面对的人。
  “没有挨过戒尺,不是这里的小孩。”一位学员说起挨戒尺的事时显得非常坦然。我们一般都挨过戒尺,头一次感觉自己有点不服气,但是事后想想自己确实做得不对,时间长了也不以为这是多大的事了。“管带一般在用戒尺时先看看我们的手老还是手嫩,然后使用不同的戒尺,戒尺长短宽厚各有不同,有的就特别细、特别短、特别薄,但是疼痛差不多。”一位叫小朱的学员告诉记者。
  戒尺虽然受到质疑,但是根据记者直接间接的调查,基本所有的机构都承认自己使用戒尺。向阳华北营的刘晓冰校长认为,有不少孩子刚来时桀骜不驯,正常的沟通也没法进行,给这样一批孩子戒尺惩戒应当说是必要的手段。庐山中心在回答家长咨询时也明确告诉家长,这里实行戒律教育,他们认为人天生有惰性,必须靠纪律约束,强制的管理,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
  “我们管带手里都有准,”刘晓冰强调,“打是一门艺术,不是瞎打,我们从来都是讲究疏导要跟上,特别是刚到营地的孩子,往往我们‘收拾’了他一次,他就愿意和我们交流了。”她告诉记者,也许你们不太认可我们的教育方式,但这样对孩子猛击一掌,他往往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在太原,刘校长面对一位家长并不避讳曾经对孩子进行过惩戒,这位家长听后非常坦然,他说该收拾一下就得收拾一下,只要能让孩子转过来,没有问题。
  当然,戒尺不是全部,这些机构非常重视激励的作用。谁因为吃饭速度比原来加快了,发一张奖状,孩子只要有了一个很小的进步,往往会被很快发现,并给予奖励。“孩子们拿到奖状可高兴了,你别小看奖状的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校里一张奖状也没得过。”刘晓冰说这样鼓励他们同时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固化方式,最起码也可以帮助孩子把成绩固化到目前的水平。在跟随向阳华北营的几天里,记者发现,这种赏识激励教育应当说运用得相当多。
  “转化”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撑
  “你们好,离开训练中心已有一个月了,我现在开始读初三了。真没想到,还能够重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要是在半年前,真是不敢相象……您的学生龙龙。”这是庐山中心一名学员的来信,这样的或家长或学员的来信在这几家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读到很多。向阳华北营校长刘晓冰说,收到这样的来信总是让她很高兴,经过我们的转化,孩子从迷惘中走出来了,变得能学习了,能和家长沟通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成功率到底有多高,尚没有哪家机构给出准确数字。但是,在庐山中心记者还是见到了一位特殊的学员——小张。这位河南少年去年读初一下学期时开始“变坏”,和校外的一帮朋友认识后,打架、抢劫、飙车,就是不想学习的事,这下可把家长给愁坏了,经过多方打听,送到了江苏的一家机构,经过半年的训练,孩子达到了出营条件。小张又能上学了,正当家长满怀希望时,规矩了一个星期的他竟然可怕地复发了。“那帮朋友很快又找上门来,推不掉,我很快变得比以前更严重。”小张这样自嘲。家长最终没法,只好把他送到庐山中心来再试试。
  在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看来,这类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利用了情境阻隔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等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矫正,但是孩子是否能够和原来的生活环境实现对接还需要检验。毕竟,孩子不可能长期呆在训练营里,他们毕竟要在社会中成长。
  作为矫正的失败者,小张说除了自己原来的朋友不断地来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那家训练机构,学习兴趣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回去重读初一,一到教室,感觉看了书就想睡觉。在老师眼中就是留级生,与班级的感觉总是别别扭扭,自己的自信很快丧失。
  “作为家长,我们虽然对孩子的教育没了手段,但是把孩子送来是希望这里能够把孩子给扭到正道上来,最终还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学习。”其实,在许多家长心中,矫正是当下之急,让孩子能够继续学习,长大能正常对接社会才是他们的最终心愿。
  针对回归问题,一位负责人认为,他们的转化努力其实非常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对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往往是重要原因,把孩子送来后,家长应当好好地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要及时地调整自己,如果还以老的办法对待回来的孩子,我们的工作可能要大打折扣。”针对孩子回到原来环境,产生的复发现象,他建议家长最好能够让孩子适当远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毕竟重新回到原来熟悉的圈子,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控制力,但是诱惑有时的确很大。
  “我对家长有一个承诺,不放弃课本,不偏废哪一方。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很差,我把他们的学习全部归零,开发了两种教学方法。”针对孩子回去后的学习对接问题,庐山中心的汤瑞华称他们坚决不放下课本,并且为此作了大量的努力,现在该中心和湖北黄冈中学合作,利用黄冈网校的资源给孩子们进行文化补习,并且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由当地提供专业老师支持。汤瑞华说,非常希望能有一些社会机构在这方面给予他们支持,共同探索孩子和学校对接的问题。
  “商机”与“事业”之辩
  在九江,恰逢一位家长从千里之外将孩子送到庐山中心,“说实在的,我们为了找这样一个地方费了不少工夫,我们虽然管不了、管不好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总是怀着希望,希望能有人帮帮我们的孩子。”这位家长言辞恳切。
  由于正规的教育体系尚没有做这种专门的工作,这就给民营资本进入留出了市场。《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作者张立勤认为,大量此类机构的出现是民营资本向教育领域的新一轮渗透。
  既然是民营资本进入,经济收益的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小的争论点,很多人将质疑指向高收费上。记者就此问题对这类机构的收费做了一个小小调查,以庐山中心为例,新学员入训需要一次性交纳2000元的基本建校费,教育训练费每月2000元,第一次缴费需缴满半年,再加上代办被褥费300元、空调费全年240元、保险费40元,一共需要交纳14580元,这个收费基本代表了目前这类机构的收费水平,当然,有些机构还要求家长预留1000元医疗金供孩子生病时使用。
  “我们希望有剩余,但是其实我们的费用也很大,场地需要租,工作人员聘得也多,日常费用、野外行走都很耗钱。”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学员达到了四五十人,日子好过了些,但是前几年,只能招到二三十人,基本算是维持,积累经验。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于07-26 18:21发表评论: 第1楼
  •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