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3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四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5/6 6:33:0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770字)

鲁迅
[教学目的]
一、            知识目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三、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教学重难点]
1、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作用;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话有二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二、解题
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这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不是良药,可以从三方面看:华老栓愚昧无知,受骗上当;刽子手以此骗人钱财;小栓病死。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