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花在多媒体上的时间用在钻研文本上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24 16:51: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30
一、 滥用多媒体,淡化了对文本的解读与品味。前几天调研时听了一节课——《沁园春·长沙》。上课伊始,老师用了6分钟时间放了歌曲《东风破》,而安排此环节的目的仅仅是在临结束课的时候说了句“开始放的东风破就是词牌名”(为此简单目的竟然花了6分钟,太不合理不值得)。刚导入新课《沁园春》,又联系到毛泽东的另一首词,于是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沁园春·雪》的朗诵。(为什么不让学生或者和学生一起回忆得背诵呢?)
当然,这是一位很认真很努力很敬业的好老师!这位老师为备好这节课花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大的精力,力图把课上得内容丰富些,上得生动精彩些。他的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很好的。但却犯了本末倒置的方向性错误,努力的方向偏了。因为在他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对文本的经典之处咀嚼品味得不够(比如对极富表现力的词语“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等词),在文本的学习鉴赏上(比如感情基调的昂扬,意象的丰富性等)用得时间太少,只是简单粗略甚至是比较肤浅地解读,也看得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价值及经典所在感触不多不深,也就是在钻研文本上用的时间太少。
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网络上现成的多媒体的优劣,“放出眼光,运用脑髓”为我“拿来”!不要被别人的课件“牵着走”。比如关于这节课的所谓延伸拓展的练习,选择了两首诗,一是宋诗《春日偶成》,一是唐诗《行宫》。这是很不适宜的拓展:体裁上不是词,内容上与秋无关,也不是毛泽东的作品,没有任何相关性的拓展。还有一位老师借别人的课件,上有词语“知其不为而为之”,且不说老师自己没弄懂意思无法给学生解释,其实课文里根本就找不到这个词。
三、注意多媒体上的语言的规范性,不能出现错别字,病句等。错别字的例子很多,不在此举例,只要老师们细心校对一下可以避免的。语法上,不通顺的别扭的句子更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例如:“翻译下面的几句”?不如写成“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或“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得规范顺畅。
四、不能用多媒体上的点击鼠标代替教师的板书。“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语文课不是完美的,尽管有的老师字写的不那么优美潇洒,但至少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