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与对话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3 19:39: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090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与对话
张正平   212000     江苏省镇江中学

  进入“课改”以后,笔者陆续听了一些研讨课。如一位教师执教《国宝大熊猫》:多媒体课件以优美的音乐配以大熊猫可爱的图片导入新课,接着请学生说说“我知道的大熊猫”,学生争相发言,拿着课前准备好的材料侃侃而谈,从大熊猫的种类、生活习性到它的研究价值、社会作用。足足谈了十五分钟。然后老师播放了一段熊猫爬树的录像,片中熊猫滑稽可爱的动作令人捧腹,老师让学生为这段录像配上解说词,先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推荐同学全班交流。学生讨论十分热烈,解说词配得也很精彩。至此,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问题一出,学生这才纷纷翻开课文,匆匆浏览,抓住一鳞半爪就举手回答,教师不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让学生再看看某某段,很快答案找出来了。紧接着教师展示了一份介绍大熊猫生存状态恶化的资料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保护大熊猫。于是学生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种种做法。最后老师让学生写一份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整节课就这样热热闹闹的结束了。
  课后执教者说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让人疑虑:这样的课比起传统阅读课上教师的条分缕析虽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整节课学生花在文本(本论文中笔者狭义的理解为课文)上的时间只有五分钟,正如于漪老师曾说过的那样:“文本内容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4期)
  那么阅读课究竟该如何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从实质看对话是为了求得理解,是一种沟通与交流,而阅读是阅读者为了求得对文本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因此“对话”引入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之后通常理解为: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话的内容应是文本提供的信息,对话不是摆“龙门阵”,不是没有准备的没有中心的随意闲聊。对话的方式也不应仅限于口头语言,更不应等同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简单讨论,还可以包括书面交流——写。对话的类型至少有这几种:教师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文本信息展开的对话。这几种类型往往交织在一起,成网状关系。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的,其他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提供某种条件。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1期) 这些观点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首要的,是基础。离开了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任何对话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成了空中楼阁。也就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阅读教学的本质和课改的初衷。本文开头提到的课例正是由于学生与文本没有展开充分的对话交流,才让人觉得不像语文课,表面热闹而实际空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