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其对策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0/11 12:58: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12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一、受未来就业需要以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多数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
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有体会。首先,从竞赛方面来讲,由教育系统及省市级举办的语文竞赛几乎没有。而其它学科如数、理、化、英语、生物,甚至综合学科都有竞赛。在我们学校,数、理、化等学科的竞赛辅导搞得轰轰烈烈,唯有语文学科冷冷清清。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语文学科远没有其它学科重要。其次,从课外辅导来看,我们的高中学生,数、理、化、英语等学科急着请家教,假期急着上辅导班,唯有语文没有。由此看来,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对语文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致使语文学科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再次,数、理、化各科对语文学科时间空间的大力挤压,也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小。数理化的作业都是硬任务,语文作业都是软任务,学生普通有点欺软怕硬。而且,这一点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二、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
目前社会上各种诱惑学生的因素太多了。最吸引青少年的是网吧。就我们泰顺这样一个小县城,网吧不下几十家。而且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大多是初高中的学生。此外,还有游戏厅、录像厅、电影院,这些地方远比语文课堂有趣有吸引力。武打、言情小说也远比课文内容要精彩,就是报刊、杂志也休闲很多。所有这些,都对语文课堂冲击极大,学生既使接受语文,也大多喜欢快餐文化,而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需细嚼慢咽的精美文章。
三、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
我们的学生大多已习惯于被动地做习题,而极少主动读书。许多学生课外不阅读,课内听教师讲习题,学生不仅觉得习以为常,而且还觉得天经地义。读点课外书,家长学生都觉得不务正业,影响了学习。课堂上以做练习册、考试卷为主。特别是期中期末的复习,许多教师、家长都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现在,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四、简单统一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向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主体以及各地区学校的需求和特点,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用统一的目标和方式来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于是,教师、学生围着这统一的标准教授、学习语文,致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索然,语文课堂像一潭死水。
改变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对策:
一、思想观念上,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提出来的。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里,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比“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它除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
其次,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受到审美教育,而语文课程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的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是要转变观念,下工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二是要了解并逐步熟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开放性的,它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再次,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编排具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同时,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多
样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教学实践上,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要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生的发展。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也要有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方面,强调学生经验、语文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其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语文课堂。怎样让语文课堂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呢?关键是要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宽松、形式更多样。
比如教朱自清的《菏塘月色》时,把重点放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并运用《平湖秋月》民乐曲这个音乐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加深理解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文章,要求学生以电影编剧或词作者、摄影师等身份进行解读,改编成电影剧本,并配上主题曲。这样的课堂轻松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点极高,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深入。他们的理解远比教师讲解分析要深刻得多。如教鲁迅的《灯下漫笔》,则让学生试做一回《莽原》周刊的编辑。教授柳永的《雨霖铃》,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画,或写一首歌词配上画面把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展现出来。宽松的课堂氛围,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远比教师一板一眼的讲解有趣得多。不用担心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干扰或出现问题,因为有了干扰或问题正说明学生真正动用了自己的脑子、情感去解读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通常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教师是课堂的向导或协助者,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中扮演的绝对权威角色。
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课堂教师无需准备什么,其实不然。课前教师要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课后要做教学反思工作。比如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学生对哪些内容学得比较好或不太好?为什么?课的内容有趣吗?是否适合课堂 教学?将来如何完善此课等等。对授课过程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在这堂课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为什么?还可作一般性的反思: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专心听讲?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反应如何?为什么?这样的反思会让我们教师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希望通过改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乐趣。
三、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给学生有效的富有个性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期中、期末、升学的分数为评价标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对语文学科的评价往往会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评价应该包括什么?评价如何才能促进学习的动力?评价都应该包括哪些人参与?我赞同《有效的学生评价》一书的观点:评价包括测查学生思考、分析、适应以及整合知识技能的能力。参加评价的人应该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这样的评价就不是光凭一份统一的试卷由语文教师作评定了。评价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功或失败只能用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的具体事实说明。这种评价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由被动反应转变成积极的意义建构。只要我们给学生多一点权利,让他们选择学什么和怎么学;只要当我们语文教师不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或者不以僵化的测验方式评价学生,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途经获取知识。
以上只不过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了解,许多时候我感到无能为力。但我从没放弃过改变现状的尝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目前的处境,也会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一位语文教师挺直腰板教语文,让所有学生理直气壮、自觉主动学习语文。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焦躁功利社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