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拓展课外阅读之探析

作者:广州市白云中学 许国荣  时间:2006/10/11 12:11: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51
  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可见,现代语文教育关于阅读育人意义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关于书籍,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俄国作家高尔基指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①。
  作为教育者,我们当然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完善的人格、较高的文化品位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书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图书馆学家索尔•柯恩堡曾预言:“不用多久,读书将不再是取得信息的主要形式,阅读和写作将成为过时的技巧。”②不幸言中,大众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迅疾与庞杂,在电视、网络、电影等的冲击下,读书几乎成一件奢侈的事。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中学校园里,潜心阅读的学生寥寥无几,能够完成新课标的阅读要求的可谓凤毛麟角。
  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认为,现在的中学生流行着“贫血”(缺少真情),“缺钙”(缺乏理想与斗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没有独立思想)的时代病——历史课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时,竟然有人伏案酣睡,有人谈笑风生;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弃小家为人民献身时,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阅读是一个人呵护自己心灵的绿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良方,阅读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是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良药。
  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是什么?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毋庸讳言,在新课标改革之下,教学质量(基本上等同于学生考试成绩)仍是各间学校的“生命线”,是各方面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众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③鲁迅先生也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④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绿色阅读”理念,使语文回归到“教阅读”、“教作文”与“教做人”统一的天然属性上,远离唯考是图、急功近利的“灰色阅读”,但由于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取得了素质培养和升学考试的双赢,2003年高考,他教的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担任班主任的6班,50名弟子的高考总分都远远超出重点大学的录取线。赵老师说要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当作课内之事,让学生在读书中同获语言文字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兼备健康的素养和生花的妙笔。我们知道,不读书的人,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这些心灵的疾患往往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怎能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呢?另外,充足的课外阅读,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这对他们考试亦不无裨益。
  因此,教师应切切实实转变观念,不应再将课外阅读拒之门外。我们应坚信,课外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到双赢。
  二、教师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善作读书指导
  教师转变了观念,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呢?笔者认为,其一,是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如果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就容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而氛围又是培养人性格、习惯的关键所在,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希望为孟子创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指出:“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耳闻目染”正是入门的前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班级的图书角,让书籍走进教室,从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我在本班筹建了一个图书角,配置了书柜,并取了个名字——书香,通过各种渠道,有了几十本的藏书,包括经典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辛酸的《活着》、动人的《穆斯林的葬礼》、励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隽永的《读者》、睿智的《伊索寓言》、亲切的《花季•雨季》、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等,图书角的建立为学生进行阅读提供了便利,对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的形成作用很大。
  第二,协助建立家庭图书角,所谓“书香门第”,如果家庭中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长辈尊重书,那么,孩子爱书往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就相当值得我们借鉴。据传,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圣经》上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反观我们的许多家庭(特别是条件一般的家庭)书籍少之又少,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造成很大的障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具备添置书籍的能力的,问题是许多家长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或者不清楚该添置哪些书。所以,教师应建议并协助家长定期为孩子适当购买一些合适的课外书。
  第三,建立“流动书橱”,我规定学生在上学或放学时,他们的书包必须放一本课外书,此举旨在让学生时刻意识到书籍的存在,让他们在闲暇时能随手拿出书本读几页。
  第四,多搞一些读书活动。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的耐心的事,如果无法让学生长期保持兴趣,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当然,书籍本身有吸引读者的魅力,但对中学生来说,那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才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
  其二、善作读书指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况且,坚持读书也并非充满趣味的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之感。而且,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收效可能不大,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在书海中遨游。这些计划可以包括:
  第一,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而且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其推荐精心选择的书目,让学生读一流的书,读了一流的书,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中受益。古人说:“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下,仅得其下。”如果舍弃第一流的书而去读二三流的书,得到的也只是三、四流的读书心得。
  第二,传授读书方法。古往今来,善于读书的人其实都很讲究读书方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苏轼抄《汉书》,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即读书要循序渐进)又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摘抄等等。在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做摘抄,我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精美的笔记本,然后指导他们摘抄、配画、排版,把摘抄本做得让人爱不释手,这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动动手,使读书活动变得丰富。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体会更多的阅读成功感。
  三、教师要做书生,做学生的读书榜样
  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韩非子》一书里也有类似的一段话“邹君好服长缨(长缨:长带子),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⑤这两段话都生动地说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显然,教师要做读书的表率,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把学生带进书籍的世界里,使书籍成为其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的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⑥所以,教师应尽量多进行阅读,博览群书,以尽力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一位手不释卷的爱读书的人。显然,在教师的言论中,如果教师教导学生要团结互助,能举《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他的三个儿子》及《马和驴》作为例子,教导学生要有远大志向坚强的意志,能给学生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闲聊时谈谈《三国演义》、《西游记》、《羊脂球》等名著里的精彩故事……书籍的魅力就会表露无遗,相比空洞的说教,这种方式无疑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教育家陈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因此,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切实肩负起这个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