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背诵方法浅谈

作者:浙江奉化中学 戴召平  时间:2006/10/18 22:41: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72
  高中新教材中的文言文,要求背诵的量是很大的。仅就高一全册统计,文言文总数量为六个单元共24篇。这其中,要求全文背诵的就达13篇,背诵部分段落的也有5篇。这些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果学生能将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语感的培养甚至是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可能有点过分,但没有一篇名篇熟记于胸、烂读于口,要字如珠玑,出口成章,那是不可能的。须知,语文的功底主要来自背诵。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胸无点墨便文思枯竭,形同瘪三。但实际存在的情况却是:不少学生的背诵是机械性的,有时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了下来,但是在默写中错误百出,或者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背了前面忘了后面,时间一长,便什么印象都没有了,更谈不上什么语感的形成和具体运用了。
  那么,怎样才能既减轻学生背诵的负担,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当中,除了应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外,讲究科学的背诵方法更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抓关键词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学生在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经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如背诵《过秦论》中历数秦攻取天下后的守策的句子,可以抓住“废”、“焚”、“愚”、“隳”、“杀”、“收”、“聚”、“销”、“铸”、“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二、抓句式
  背诵《阿房宫赋》一文就可抓住该文的句式特点来加强记忆。如文章的开头一段,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可谓是整散结合的好例子。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有一个六组排比,就可指导学生抓住排比以加强理解和记忆。文章的第四段则全是散句。其中前三段都有韵,最后一段则无韵。又如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可抓住该文运用骈句的句式特点,从而加强记忆。
  三、抓特点
  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如《过秦论》的最后几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有六国与秦的对比,有九国之师与秦国的对比,有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有秦“攻天下”与“守天下”“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再比如《师说》的第二段,文章运用三组对比,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师道不传的原因和弊端阐述得淋漓尽致。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很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
  四、抓层次
  有些课文或段落层次非常清楚,背诵这样的文章或段落可以运用抓层次法。如《伶官传序》的第三段,共分三层。第一层写庄宗之极“壮”,第二层写庄宗之极“衰”,第三层在前两层鲜明对比的基础上阐述庄宗由盛而衰的原因,并水到渠成地推出结论。这样简单的一指导,学生大多能在3分钟之内将该段背出,并根据课后的检测,效果比较理想。再比如《劝学》的第三段,围绕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积累、恒心和专心。不仅如此,这三方面都采用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五、抓画面
  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登泰山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四幅画面,一是作者从京师赶到泰安的路程图,“乘、历、穿、越”四个动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千里赶来登泰山的迫切心情。二是作者偕朱子颍登山的线路图,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其巅。其间穿插了登山的艰难。三是登上后的所见,即冬日泰山雪景图,瑰丽而宁静,祥和而静默。四是冬日泰山日出图,壮丽而雄浑,开阔而雄伟。若能将这些游人活动、山水风光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且对文意的理解也大有帮助。
  六、抓顺序
  这是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背诵的一种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登泰山记》中日出图可以按时间顺序背诵:戊申晦五鼓——稍(渐渐)——须臾——日上——回视。或者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对《石钟山记》则按逻辑顺序背诵:质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解疑(亲自考察)-→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七、抓线索
  文章的写作线索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归园田居》以陶渊明弃官归家园为线索展开记叙并抒发情感。从他决计辞官归隐田园写起,中间穿插写他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最后再点明归去来之主旨。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按照题眼中“讽”和“纳”这一线索来记忆。文章先写进谏的缘起,再写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写得层次分明。
  八、抓细节
  背诵《项脊轩志》中回忆母亲和先大母音容笑貌的文字,可以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老妪、先大母,通过表演“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节,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可由几位同学分别模仿触龙、赵太后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