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读背诵,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淮滨县教学研究室 刘淮玉 时间:2006/11/4 21:31: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660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费时低效状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及教材以外的经典范文精读、背诵不到位,没有形成量的积累,没有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因而语言表达能力差,思路不开阔,作文水平普遍低下,产生了厌写怕写作文的不良心理。针对这一现状,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经典范文的精读、背诵,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初中语文,尤其是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分几点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精读、背诵的理解及意义
精读是一种对读物认真细读精心揣摩的阅读方式。如果把泛读(略读)比作对一支枪粗略的一瞥,那么精读就好比把一支枪拆卸开来,对各个部件的特点、作用进行细致、认真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的精读可以获得对读物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充分的而不是有限的理解。
背诵是在反复熟读及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对读物的背默诵读,也即不看读物自能凭记忆出口成诵的阅读方式。
精读、背诵有何意义呢?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也即反复精读,达到烂熟于心, 成诵于口的意思。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犹神”,就表明了对好的诗文读得越多越透对写越有好处的道理。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可见熟读精思的重要。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说得更幽默:“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地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了别人”。(朱自清《论诗学门径》)。更是强调了精读熟背。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出口成章,文思涌泉,与他青少年时代熟读背诵大量的优秀诗文是分不开的。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能牢牢把握中国革命的航向,一展伟人的雄才大略,更得益于对大量古代历史典籍、文献的精读批注。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们最初的文学发韧及以后的茁壮成长,也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对大量优秀诗文的精读、背诵。本人在这方面也感受颇深,小学、初中、高中均受“文革”影响。语文教材不值得一提,没学到多少东西,倒是背记了一些毛泽东、鲁迅的诗词和文章,至今记忆犹新,为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上师范,见到唐诗宋词及优美的文章,就如饥似渴地背诵,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文采,思路也慢慢开阔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但其强化青少年时期对优秀诗文的精读、背诵却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这也应该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实际的情形却并不如人意。由于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语文课堂上老师独占讲堂的现象还很严重,学生热情阅读,积极体验,充分感悟的主体意识没有很好地发挥,因而课堂上没有多少时间落实精读、背诵;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题海”泛滥,因而学生疲于应付左一套右一套的试题,无心思,无时间顾及精读、背诵。也由于我们不少学生认识不到精读背诵的重要性,勤奋努力不够,因而疏懒于读文背书。久而久之,精读、背诵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甚至逐渐变成厌读怕背了。现在不少初中毕业生语文教材读了十几本,对其中优秀的诗文留下印象的不多,熟记心中的则更少,有的甚至是“胸中无点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初中生每学期精读背诵20篇文章,那么三年六个学期就可以精读背诵120篇文章。如果能精读背诵120篇文章,我们初中生的语文能力还成问题吗?但实际情形甚至不及十分之一。可见现实语文教学中精读背诵落实之差。老师对文章过多的讲解分析,学生过多地作题练习等人为的因素,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机会、阅读体验、阅读感悟和阅读积累,使初中阶段学生的精读背诵几乎成了一句空话。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精读、背诵记得快、记得牢,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时期若能有意识地强化精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优秀诗文,不仅对以后语感的熏陶与培养,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作文的构思与谋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以后文学的修养、情操的陶冶、素质的提高乃至健康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大声呼吁:多给学生些读书、背书的时间!学生要读好书、多读书、多背书!
二、精读、背诵的范围及要求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值得精读的文章是很多的,象一些短小精美的叙事、写景、抒情的短文如《金黄的大斗笠》、《散步》、《背影》、《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安塞腰鼓》、《荔枝蜜》、《斑羚飞渡》、《谁是最可爱的人》、《看云识天气》、《想和做》、《白杨礼赞》、《菜园小记》等。另外前一轮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二次考试》、《失败是个未知数》、《起点之美》等也是值得选来精读的。因为这些文章语言规范优美、生动形象、准确严密,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比较接近,对他们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强化精读很有意义。课外选文精读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反之,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较远,语言缺乏文学性、 艺术性,学生不爱读,无法模仿借鉴的文章, 虽然列为教读课文或出自名家之手,也是不适合学生精读的。
背诵的文章除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现代文、文言诗文篇段以外,一些思想性强、 语言表达好的现代短文也是可推荐学生熟读以至背诵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巴金的《海上日出》、朱自清的《匆匆》、冰心的《往事》、《理想的阶梯》、《说“勤”》、《事业篇》、《纪念白求恩》等文章的一些段落及全篇。前一套(80年代使用)语文教材中的《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晋祠》、等文章的篇段也是很值得熟读背诵的。能从现行报纸杂志上选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短文让学生熟读以至背诵,那就更好了。
怎样精读呢?那就是“咬文嚼字”、“锱铢比较”,细琢细磨,深入体会文字符号所蕴含的意义,速度一般在每分钟250个汉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 这里介绍几种优秀诗文的精读方法,供师生们参考。
1、“九字”精读法
精读一篇好文章,可使用“圈、点、勾、画、批、注、评、抄、背”九字精读法。圈点勾画批注就是阅读时对文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或圈或点或勾或画,然后对其意思或表达作用进行批注,必要时还要借助工具书;评,可针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写作技巧等做总评,也可抓住某一点,如某个词、某句话、某个段落进行点评,关键是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写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所得、有所悟;抄,根据情况可全文抄录,也可摘抄文中重点的句段,落脚点是背,只有背在脑子里,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六步”高效阅读法
有人说“讲求质量的一次慢读往往胜过粗疏草率的十次快读”,这是因为,阅读的速度虽然慢了,但做到了精读,收效却高了。怎样进行高效精读呢?
①通读。通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读。目的是对全文有个轮廓性认识、掌握中心和要领,从而获得文章所提供的信息。
②细读。细读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领悟。细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和深入把握文章精髓,力求达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