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读背诵,提高作文水平
作者:淮滨县教学研究室 刘淮玉 时间:2006/11/4 21:31: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697
④疑读。细读同类文章或同一作家的作品多了,就会出现疑点聚焦,对这些疑点的突破,则是强化我们思维训练,提高分析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读书有疑,才能有进步,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⑤评读。评读是在研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观点加以评论。这是阅读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境界。评读的方法是,对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层次分析思考,抓住其本质,加以剖析研究,从而提炼出新观点。
⑥展读。展读就是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在的东西,还要读懂文章外在的东西。这是对知识信息进行转化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已有的结论,而且还要由此引申展开,探讨文章中悬而未决或是根本没有提到的某些结论。
3、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
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
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讲堂录,读书或读文章后及时写读书录。
多想,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中明白。
多问,就是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请教。
学生初学精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养成诸如“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心静如水”等精心读书的好习惯。切不可放任自流,染上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心地浮躁的坏毛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充分地理解读物的意义,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影响,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只有积累了较多的阅读经验,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的积累,从而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文章写作。
背诵较之精读,要求更高,那就是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熟记牢。背诵时可适当采用文脉背诵法,先局部后整体背诵法,图表归纳背诵法和形象联想背诵法等。要背熟记牢,就要努力克服遗忘,克服遗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复习。在适当增加读背时间的基础上,将已背的内容作间断的复习,间隔周期由短到长,直至完全记熟记牢融化于脑海为止。此外适当的抄写,适时的练习默写也是巩固背诵效果的好方法。学生逐步养成了爱背诵的好习惯,背熟了、记多了,“胸中有丘壑”腹内皆经纶,自然会增强语感,丰富语汇,提高表达能力,那么作起文来,自然就会有话可说,得心应手而挥洒自如了。
三、精读、背诵的目的及应用
以上所谈,对精读、背诵的长远意义阐述较多,在学生精读、背诵的实践过程中,也应该有具体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学生在读背优秀诗文时,心里明白要有意识地学些什么。
首先学语言。优秀的诗文大多以精辟优美的语言表达取胜,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作文所欠缺的。思想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思想观点的阐述和传达,靠的是语言文字的承载和表述。历年中考作文评分及以后的中考作文走势也都把作文的语言运用列为重头。因而精读、背诵优秀诗文取他人语言之长补自己语言之短极为重要。
学语言要留心学习特殊的语言形式。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就是出格的非一般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常常是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如魏巍《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觉察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贬义褒用,充分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机灵。又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发辫“实在标致极了”,其中“标致”一词,就是褒义贬用的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思救国的丑态。再如,诗人梅绍静说:“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是根根蘸着清水搓好的麻绳。”这种比喻乍一看没什么道理,但细细一读,却感到很有味道,这就是运用特殊语言形式的效果。精美诗文中特殊形式的语言运用俯拾皆是,学生阅读时留意勾勾记记,有心学学用用,对自己作文的语言表达增辉起色定会大有裨益。
学语言要留心学习概括精炼的名言警句。名言、格言、俗语、谚语流传已久,富于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往往结合语境用得十分恰当。如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便是名言的运用,富有深刻的寓意,表明鲁迅先生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坚强决心。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结尾写到:“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便是蕴含深义的警句,形象地揭示了中年人应担负的重大责任使命。又如《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叙述分析了大卫成功的原因后,精辟地议论到:“看来构筑成功的大厦,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强的红砖之外, 还离不开那种名叫自尊的钢筋”,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再如刘燕敏的《最后一课》,概述了四位弟子的做法后,出乎意料地抛出哲学家的做法,而后自然地推出精辟的警句:“……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其语言表达之精妙,其教育意义之深远,都令人非常叹服。
此外,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的抒情语句等。
学习好的语言或除了整篇整段的反复熟读、背诵外,能动笔摘抄、收集整理,然后由句到段到篇,再由篇到段到句的反复默诵体会,效果将会更好。
其次学结构。文章的结构譬如房屋框架,家家相似,家家又不完全相同,偶有突出新鲜的,便为人称道。学结构较学语言易,但也需要用心揣摩,搬来恰当,移来自然,有利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显露。如阿累的《一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与鲁迅先生见一面的经过和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杨朔的《荔枝蜜》采用“厌蜜蜂-看蜜蜂-爱蜜蜂-变蜜蜂”的结构就很自然地表现了对劳动人民勤劳俭仆、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如《谈骨气》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中心论点,然后分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总括作结,充分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心论点,整个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再如优秀作文《父亲的那座山》以领句“读山,便是读父亲”回环往复,将父爱的几个片断连缀起来,形成了既回环往复,又逐层深入的结构特色,十分耐读。《那年我十岁》的结构虽与《父亲的那座山》相仿,但它的回环往复却放在了段尾,结构的特异,使人读后有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之感。其它如《给自己一片悬崖》、《抓住1/10000的机会》等文章先叙述一个故事,再阐发其中蕴含的道理,结构虽然简单,却也值得我们模仿借鉴。
再次学立意。学立意虽然较难,也是可以揣摩学习的。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通过对抗战艰难时期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回忆,立出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意”,激发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又如张洁的《挖荠菜》,叙述了幼年时期饥饿、挖荠菜的经历和感受,看似唠家常,却蕴含了不要忘记过去,珍爱生活,珍视幸福的道理,使我们读后颇受感染和教育。再如《轻轻的一声叮咛》通过对母亲普通的一句话所蕴含的“怨”与“爱”的记叙描写,诠释了平常中见细腻、平淡中见深切,平凡中见伟大的母爱。我们在平时作文时若能有意识地借鉴优秀文章的立意,想想自己的思想观点如何阐述得精辟独到,感受启迪如何引发的深刻成理,那我们的作文便会增重增色不少而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