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否非得自杀——讨论法运用一例
作者:潘宜超 时间:2006/11/9 21:56: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7
五分钟后,我让大家各抒己见。
生甲首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屈原根本没有必要自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生笑),战国时期那么多诸侯国呢,随便去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重用。”
生乙立即反对:“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自己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跑到其他国家去,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
这话又引起了生丙的“不满”:“难道屈原只有待在楚国等死吗?而像乐毅、苏秦那些人都成了卖国贼了?”
生乙反驳道:“依你的意思,屈原为国殉身倒是多余的了,他也不能被称为‘爱国主义大诗人’了?我们也没必要纪念他了,更没必要学习他的诗歌了?”
生丙还是“固执己见”:“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试想,那样的楚国还值得屈原为之愚忠吗?况且,那时的诸侯国和现在‘祖国’的概念也不一样,离开诸侯国并不能算是卖国。”
生乙又“质问”道:“那现在我们称屈原为‘爱国主义诗人’,又作何解释呢?”
……
争论此起彼伏,无休无止。
眼看下课时间要到,我只好打断他们:“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有自己的理由,应该说这基本达到了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目的。屈原是否应该自杀,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可以讲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从当时时代风尚来看,先秦时代效忠祖国还远没有形成普遍的道德准则,纵横家朝秦暮楚,军事家杀妻求将,人才跨国界自由流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当时均属天经地义。我们知道,孔子也曾周游列国,四处寻求政治地位,以推行其社会主张。不但士大夫这样,普通老百姓更是要选择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乐土’而居。孔子就主张‘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而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时犹如石破天惊,产生了深远影响。仅从课文,我们就可知道,当时楚国并不‘美好’,‘党人偷乐’、‘幽昧险隘’,‘荃不察’‘中情’,‘反信谗’‘齌怒‘可谓君王昏聩、朝臣邪佞。但屈原的爱国是无条件的,他屡遭迫害,两度流放,仍忠于祖国、死而后已,确是独步千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还应该注意的是,屈原的爱国感情有着明确的民本内涵,原课文就是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头的,这使得屈原的爱国思想更具进步性。
但是,像屈原这样的先驱者注定只能孤军奋战,因为他们走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前面,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他们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要后人来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敬仰屈原的原因……”
下课铃声已响,我不得不结束本课:“以上所说供大家参考,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讨论,下课!”
屈原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离骚》,他们也曾听说过,但由于觉得文字难懂,因而不太感兴趣,更难以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上述所提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也曾想到过,但由于对有关历史背景缺少了解,很难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只好放弃思考。当我在课堂上提出来之后,他们又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其他同学的意见可能又会给他们以启发,于是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又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观点可能会截然相反,于是就上演了一场舌战。但最终他们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我再联系有关背景给他们作一些补充说明,就可能使他们豁然开朗,对《离骚》的内容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