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乎,忧矣?——浅谈语文中的多媒体教学

作者:东莞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 康国军  时间:2006/12/4 15:10: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04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语文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但是,由于我们认识的偏差等原因,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语文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而忽略了语文教师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以电脑代替了人脑。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误区二: 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每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能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而教师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
  误区三: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语文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听说读等练习当然也被挤跑了。这样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能力。
  误区四:一味追求形式。
  多媒体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现在有好多老师甚至是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是必须有多媒体的,有的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并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我们要注意这是课堂而不是影视欣赏,完成教学目的才是我们的目的。
  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
  一.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还要注重课件的呈现方式和展示过程即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语文教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完全凭个人经验、感性认识进行,根本还谈不上实现优化设计,还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平平。表现在课件制作上,界面过于花哨,内容华而不实。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如色彩过于艳丽的界面、美观好看的按钮、字体变化多样的文本,美化了界面、方便了老师的操作,但却成了学生的视觉中心,影响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而且长时间注视色彩明丽的画面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有些课件在设计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按原顺序、原结构,简单直接地植入课件,将原来投影教学的模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上来,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加上声音和动画图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误解,还有些课件都是事先根据教学要求而设计确定的,只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事实上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二.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可感。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选取许多图形图像制作课件,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可以因人而异。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小课件的容量,便于携带和运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在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的作用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在理科学科中,通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把抽象的定理、微观或宏观的景物直观地演示或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前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拓展、丰富的作用。这样看来,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用二三十分钟看《红楼梦》片断来导入或分析人物形象,是不够科学的。
  三、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工具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为了创设情境或介绍相关知识,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非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对象。没有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表现在制作课件的内容上就体现为: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其他学科知识突出。例如,有老师制作高中课文《神奇的极光》的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的“极光”图片,意在使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展示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中最为常见,其原因就可能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关。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
  四、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的关系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等等。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回头想一想,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了空空荡荡,所获甚微。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密度,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能有助于课堂上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甚至改变学生对这门学科教学的不好印象,这是老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即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创新的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就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也成为提出问题的诱导载体。另外,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在教学中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还有其内在的教育作用,例如,培养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等。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引导学生的。
  若能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注重处理好以上五种关系,就能扬长避短,克服多媒体教学自身的局限性,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学整体效益;也能打破一些人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偏见,引导多媒体教学评价走上科学之路,促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运用
  当然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