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科对德育的渗透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26 23:15: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32
一、选准德育渗透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阅读部分所选课文大多是经典之作,既具文学性,又具思想性,不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我一般是结合有关教材内容定好教育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今中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认识较含糊,在语文课堂中,我就会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时准备报效祖国就是爱国的最好体现。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我就在课堂上请同学探讨“烛之武为何能临危受命,慷慨说秦”;讲授《屈原列传》一文时提出“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有何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用古代人物的爱国行为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授《登泰山记》一文时通过欣赏泰山的奇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在学习的同时列举泰和的名胜古迹,让他们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2、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人为什么要活着,要怎样活才有价值?许多中学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些人由于受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而语文课正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讲述了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使自己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都被史铁生的事迹所感动,表示要努力学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如曹植的《白马篇》,可以激发学生建功立业的豪情。
3、对学生进行亲情,友情、爱情的教育。情感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一环,稍加疏忽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像出走,打架,早恋的现象的出现,都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感情而造成的。我特别注重在这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让学生感悟亲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他们的那种至情所感动,有的同学甚至流着泪表示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珍惜同窗共读的缘份。高中教本中还有不少描述爱情的作品如舒婷的《致橡树》、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教这些课文时,我既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通过合适的方法点出早恋的危害。
二、在语文课后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后我们开展了“三滴水”活动,即每天让三位同学提供“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最令我心动的一首小诗”、“我最想向大家说的一句话”,并抄在板报上,供同学们欣赏背诵。同学们从格言中能明白学习、做人的道理;能从小诗中心灵得到陶冶;能从心里话中融洽彼此的感情。我还常出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如用《如何迈好高中第一步》、《祖国在我心中》,《如何战胜脆弱》等题目让学生畅谈理想和行动,使他们看到祖国的伟大、自己的责任,使他们的心理能得到自我调节。
三、在语文训练中创造条件,进行德育渗透。
我依照大纲,以教材为范例,在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注重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用《生命之根》、《家乡在变化》、《做人与求知》、《感激》、《习惯》等题目进行训练,不少学生写出了观点鲜明、题材新颖、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好文章。有的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侧面,如家乡桥的变迁、灶的改进、民主选举村干部等来反应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热爱家乡之情;有的学生通过写姐姐的出嫁、哥哥的参军、姥姥的去世等来抒发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有的学生通过谈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品格。
日本著名学者木村久一曾说:“孩子的思想是不可思议的田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语文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在播种,如果我们长期播种下去,孩子就一定会收获幸福的未来,国家民族就一定能收获永久的富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