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词性词义的方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11 15:29: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4
  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和能力。推断的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先判断词性既而推断词义。如上文的举例。再如:“以中益怒,曰:‘丞慢我。’”中的“慢”,应该解为“傲慢,不敬”。 
  二、联想迁移法。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可在课堂上将文中出现的某个词的意思与成语联系起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中的“厥”意思是“他,他的”,可联系成语“大放厥词”;“暴秦之欲无厌”之“厌”为“满足”意,可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等等。
  三、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老师应从句法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推断。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称赞、赞美”,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四、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数”“理”均为“命运”之意。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类推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了:“去郑而之许”中“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以上方法,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