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友情链接

作者:江苏扬州市公道中学 方礼春  时间:2006/12/22 23:21: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45
  同属中学语文教学范畴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由于施教者的不同,而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其结果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导致阶段教学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中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构建。这是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要想克服以上现象,就必须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的友情链接。 
  一、教学内容的友情链接 
  如果说,以数学为代表性的理科类学科的知识呈现一种阶梯状的知识结构的话,那么,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类的知识结构则属于螺旋式上升图——同类知识往往在不同阶段的反复恰恰是不同层次上需要完成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小学生就要求接触了解,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必须阅读学习,这绝非是一次次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为某一阶段的老师,首先必须把握本阶段的阅读和学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同时也应该关注相邻学段的阅读和学习要求,以拓展教学视野,瞻前顾后,从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学生以引导启发,如文坛名家、创作流派的介绍、同类体裁的比较等等,我们都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实现不同阶段的友情链接。目前情况是,许多初中教师,只关心初中段的语文教学,对高中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不做一点了解;同样,高中语文老师也是如此。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本着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主动学习相邻级段的教材并阅读与之相配套的有关材料。不能鼠目寸光地仅仅关注所教级段的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学校应结合教研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如完全中学,在中青年教师中,应尽可能的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大循环。当然,这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随着各地高中的普及化,以及中学语文老师学历的本科、研究生化,完全有可能实现。因此,现行完中领导,应该具有这一前瞻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友情链接 
  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教学过程中好追问喜争辩,上课能踊跃发言。而高中生思维已接近成人化,理性思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退化现象。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个图,问幼儿园小朋友这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再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及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答案却越来越少。到了某些成年人的嘴里答案竟成了不知道——太多的顾忌束缚了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在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上,高中生普遍不及初中生。从语文教学的原则上看,几乎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们的思维越严密语言就越准确,思维越具有发散性,语言就越丰富多采。因此,对初高中生表现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的链接训练,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对确定教学方法的因素之一,教学对象——学生,施教者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他们,整个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心理的、生理的特征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呈现出延续性、跳跃性、反复性。处于人生的敏感期。它提醒着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一定要用整体观照的目光制定自己具体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时,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它为老师的学习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合作条件。高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个体意识在加强,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这种现象,有利于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形成,但从辨证思维的角度看,故执一端的做法显然有明显的弊端。对初中生我们还应该唤醒他们的个体独立意识,学会以怀疑探索的目光对待语文学习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要始终是人云亦云,对老师唯命是从。对高中生,我们则应该防止出现极端个性意识的形成,避免固执己见,“一瓶不动半瓶摇”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的友情链接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属义务教育范畴,它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应具备的语言基本能力,同时也为向更高层次学校输送人才。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正逐步普及,未来的义务教育的范围必然要扩大到高中阶段。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义务教育理念的渗透,不仅在初中,同时也应该在高中。我们应该站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角度,关注发展变化的教育事业。所谓合格公民,在文化上的标准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施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时,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考虑问题。 
  另外,从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上看,它遵循着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就个体心理智能的发展水平又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情感的品质滞后,一方面他们追逐时尚,另一方面,对亲情冷漠,对身边事实的忽视。作为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我们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必须让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反复强调,以实现全面完善地塑造人的灵魂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