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也谈语文教学的趋向

作者: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王丽霞  时间:2006/12/11 15:16: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9
  语文是什么?语文为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易而又难的问题。简而言之,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即为培养人说话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这里又有一个尺度的问题。怎样才算会说话、会写文章?这便玄而又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有些自认为会“说话”、会“写文章”的人便以为语文也就这样了,学不学无所谓。那么,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究竟为什么呢?2005年的新语文大纲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导向,使我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语文为什么?为弘扬民族文化,为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创新精神,为培养爱国感情,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为发展健康个性,为形成健全人格。总之,新大纲把语文放在一个社会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它明确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社会性、创新性等特征,为我们学习语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由此,语文教学便应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一、变功利性语文学习为需要性文学欣赏。
  有人说:“语文即文学,文学即人学。”的确,语文应走出考试的怪圈,摆脱考试的阴影,还文学的审美本质,还文学的人文本质。
  中学课文的文学作品比例加大(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大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量加大,要求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量加大,这都显示了语文的文学性需求。以往为考试而被迫学习语文的功利性目的应变为需要性文学欣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也要有所变化。
  就文学作品而言,小说的形象生动可感,情节曲折诱人;戏剧的语言独特精妙,冲突激烈动人;诗歌的意境悠远深长,节奏美妙感人;散文的思路纵横开阖,内蕴丰富深厚。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不能以条分缕析地去掌握一些所谓的知识点,记录一些前人的分析结果为主,而应通过师生倾注身心情感的诵读、感悟、交流来欣赏品味,品出其中的美、情、味。让学生切身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的动力是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只有尊重个性,人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拓和发挥。个性需要培植,学校课堂应成为培植个性的土壤,而语文课堂更应成为有利于发展个性的沃土。因为语文比起其他科目来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求异思维是培养创新思想的很好的方法。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对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新的观点;可以帮助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际出发,创出新路,写出新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探讨很多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求异思维,还可避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命意平庸的弊端,培养学生命题立意的创新性、新颖性。教学时,诱发求异思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十分重要。
  大凡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人云亦云,他们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求异,不迷信,不盲从,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己见,从而让学生的个体灵性能在学习中得以滋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另外,课堂教学还要允许学生课后留有疑问,教学也要善于布白,一课结束,不是划上句号,而是逗号,留下空白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点、生长点。
  张扬个性还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由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探究,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求知。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观念的转变,老师的角色应由保姆、师傅、老师向导师方向发展。对学生要敢放,有位学者说得好:
  给孩子一个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自己去闯荡;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答;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孩子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孩子自己去讨论;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自己去竞赛;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孩子自己去创造。
  三、加大阅读量、背诵量、写作量,让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炼,阅读是锻炼的重要一环。”人的知识的获得,大部分得益于阅读。阅读对青少年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道德和情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有精读、略读之分。对一些经典名著细细品味是阅读的需求,这是应该的。然而更多的文章需要快速阅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满足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要求在他们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将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时效观念,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看书漫不经心、精力不集中的陋习。
  阅读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但我们的阅读常常把它变成了共性化活动,所以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自选自读。总之,阅读是秋天的一片树叶,包含了整个自然的颜色。我们看得越多它就越丰富越美丽!
  古代文学的精华,首推中国古典诗歌。古典诗歌中的诗、词、曲,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民族的精华。美词妙语千锤百炼,已臻炉火纯青。它巧思妙铸的意境,撩人心扉,引人遐思;它倾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扣人心弦。所以,古典诗歌不能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还要大量背诵,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品味琢磨,加深理解。让学生生活在诗的氛围中,行卧坐止都是诗,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一文在手,认识是否深刻,思维是否严密,语言是否畅达,最能清楚地鉴别出来,它是语文教学的制高点。因此,我们必须搭好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搞好从阅读走向写作的语文教学。写阅读笔记是阅读和写作的很好的联系点,它可摘录好词好句、也可记录片言只语零星思想、还可长篇大论鉴赏作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成熟、生活的积累等都有极大的作用,习惯一但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四、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
  如果说教材中多数内容是人类昨天的文化,那么现实生活便是人类今天的文化。只有全面了解历史文化,才能清楚地认识现在,只有立足于现实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位哲人曾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要使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东西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还要我们多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所看到的与生活联系起来,展开联想、想象,把思维发散开去,最终达到能有自己的创造。
  在东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中国语文教育面临着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与变革。新大纲的文学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创新性思想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的新特点,反映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给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指明了方向,给语文学习开辟了新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