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偏投暗,高手常失手——关注写作高能低分现象

作者: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曹永斌  时间:2006/12/26 19:5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60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水平测试已向能力测试转向,各科能力高者在考试尤其是正规考试中成绩理想,但语文似乎是一个另类,作文又是另类中的另类,平时写作水平很高,能力很强的“写手”,在各类统测统改的考试中写作“翻船”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上海韩寒能斩获“新概念作文大赛”赛场第一名,却在考场难有作为;南京费莹莹折取了2002年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桂冠,却在2003年高考中以作文25分折翅。我们在平时评改作文后,拆封一看,许多写手都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高考过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都慨叹自己写不好。为什么以测试写作能力为目的的作文每每让写作高能者考场失手、黯然神伤以至望而却步呢?
  让我们先对写作的成功与失败作一个归因分析。
  认知心理学上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归因理论是研究如何推测、判断、解释人们行为及其行为结果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海德;60年代,罗特提出"控制点"维度,发展了这一理论;维纳则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归因模型。他假定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4个因素:能力 、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并根据"控制点"的维度和"稳定性"的维度,将4个因素加以分类: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任务的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写手”平时有很好的写作功底,考试写作也很认真,最后成绩不好,这些学生失利一般把原因归结为运气差(教师没有认真看);一些平时写作很差的学生却能在考场拿个不错的分数,他们认为是运气好(教师改得松),作文练与不练一个样。
  维纳认为,人们都会而且需要把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归结于不同的原因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 进而影响以后的行动。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 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部原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归因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研究归因效应,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现在作文成绩出来后,考得好与不好,都将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因素,这可见现行作文评价机制对作文教学不利,若不引起重视,将会严重误导学生,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使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客观地说,我们的“写手”失手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是“写手”的临场心理问题。我们的写手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在考场上常常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字斟句酌,绞尽脑汁。他们都有写作成功的经历,因而对算自己都有较高的期望值,都不想看到失败,难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考场如赛场,王克楠失足落水,埃蒙斯打错靶位,类似的现象也会发生在写手的身上,有人运筹腹稿,忘神忘我,因为过于投入,结束钟声敲响而浑然不觉,未能完篇;有人文思泉涌,下笔千言,滔滔不绝却离题渐远。
  原因之二是写作环境的改变。相当一部分“写手”都对写作环境有特殊要求,要让他们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家书房里的水平,恐怕是不现实的。
  原因之三是阅卷时间的限制。吴非先生曾披露高考作文阅卷是“90秒内定死生”,而笔者所在学校年级统考,近800份作文,两人在8小时内阅完,每份作文平均用时仅70秒,而800字作文正常读一遍就得80秒,也就是说,阅卷教师必须在未能读完全文的情况下就作出评价,给定分数,其中的误差之大,可想而知。
  原因之四是作文的评判标准模糊。尽管我们的作文评审有标准,有板有眼地规定从立意、构思、内容、语言诸方面分成若干类进行评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一票否决:书写太差,一票否决;主题偏离,一票否决;写得太好,有可能抄袭,一票否决……
  原因之五是阅卷教师的素质问题。同一篇文章,在同一个评判标准之下,不同的阅卷者会有上下达三十分的差距,为什么?有一篇学生作文,一老教师读后评“不知所云”,而一青年教师读后,却拍案叫绝,因为通篇文章成功地自然整合大量的新词、流行歌曲,极富时代感和青春特点,“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坚辛”。世上常有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我们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不及时“升级”,难免充当刽子手,造成误判。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写手”得低分这一结果对这一测试的科学性都是一种嘲讽。这一结果的出现危害多多,让人极为担心。
  危害之一,严重损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新课程版考试大纲》明确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均属于对表达应用能力(D)测试。所谓表达运用能力,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的界定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现在“写手”失手的负面影响太大,不仅能写的不敢对写作分寄予过高的期望,写作较差的也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
  危害之二,与写作考查的目的背道而驰。
  写作考查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但结果却与实际相去甚远,怎能发挥考试良好的导向作用?
  危害之三,与创新教育南辕北辙。
  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更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但作文创新却要屡屡受挫,使创新者心灰意冷,这不是事与愿违吗?
  好文章或者是言人所未言,往往能够打开人们蒙蔽的视域,启发人们的认知;或者是人虽言之,我则常中出新、出深,从广泛的材料中选择适合话题的材料。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真正优秀的写作者往往具有知难而进、遇难则强的心理素质,善于知难而进,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凸现个性,以平时基础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在作文的舞台上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但事实是这样的作文极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有一些作文事后讨论,阅卷教师也觉得可惜,也能点出其突出之处一二三来,可是仍表示不能加分,似乎每一分数都是终审判决,没有上诉机会。我们既然承认其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已能从这篇没能发挥好的低分作文中看出作者的真实水平,为什么不能网开一面,实事求是,却以不好操作为借口昧着良心毁掉一个考生的前途呢?
  有人说,创新就得冒险,冒险就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但这种代价是不是可以避免呢?能不能让可惜与遗憾少一些呢?
  我想,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几点上作些努力:一、提高阅卷者素质;二、给更多的阅卷时间;三、培养“写手”的适应能力。
  令人困惑的是,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写手”揣摩命题者意图,阅卷者心理,投其所好,怎能培养创新人才?如果一味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最后撞上南墙,头破血流,又如何对得起学生和家长?所以高能低分现象,尽管人数不多,比例不高,但作为“高考第一题”,占语文总分40%的作文将决定考生的一生,影响涉及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韩寒对语文的炮轰,费莹莹的负气留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强烈关注。
  江苏省国画院赵绪成院长认为,多元可以概括这个时代的创作现状,它是一个客观存在。多元格局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动因——个性意识的觉醒,多元体现了对感觉意识的重视,多元还是开放意识的结果。多元时代我们能否对创新文章更多的宽容,使“写手”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呢?
  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写作的高能低分现象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创造一个写作高能的学生能得高分的环境。
  现实是马东的格言:“你可能委屈,你也许不服,你被淘汰了。”我们真希望听到陈鲁豫的声音:“汰弱存强,智者为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