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注重实效——中学语文小组合作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丘真  时间:2007/1/31 13:44: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51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到共识、共赏、共进。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今人也言“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为两种思想了。”
  “小组讨论式学习”是合作学习的最典型体现,在当今课堂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但误区也有不少: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信马由僵,放任自流;或一枝独秀,万马齐喑;或表面热闹,成效甚微;或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出现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有:观念不到位,拿它作秀;认识不到位,袖手旁观;内容不适合,心中无底;指导不及时,缺乏分工。那么,“小组讨论式学习”有没有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呢?下面我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条件上,不要把什么都拿来小组讨论,不要每节课都小组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应该是只有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思想碰撞。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学生互相打搅的机会。
  二、在准备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和讨论的准备。有些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转身的时刻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其实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起始阶段,也就是学生转过身后有一段时间,大家处于失语状态,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似乎无话可说或无从谈起,这难免仓促。我的做法是:在问题提出后,总是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知我是提问还是小组讨论,这时学生关注问题本身,学生有了观点后,再讨论,这必然会提升讨论的效果。
  三、在组织指导上,让学生真正对话,而非独白,避免一枝独秀,万马齐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看到学生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也不管是否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等到每人讲完了,小组讨论也结束了。或者只有几位“好生”发言,众人只是“看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目的上指导。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我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引向深入,每位参与讨论者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之处探究其原因,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其次,做好发言指导。让小组成员互相尊重,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要给没有发言的同学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并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表达完自己的认识或观点。如四人小组,讨论时间为四分钟,那么,每人必须在一分钟内发言完毕。再次,分工指导,小组长一位,负责组织讨论交流;记录员一位,负责记录整理并交流发言;时间监督员一位,负责把握时间。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分工明确,才能提高效率。
  四、时间上,必须把握火候,控制时间。要把握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讨论前,老师总是预设好讨论时间,但是如果学生讨论正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所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展开和深入,即使时间已到,也应让学生继续讨论,以求赢得最佳效果。如果学生已经没有什么话说了,即使未到时间,也应该结束,避免不必要的无效活动。我说这点体会,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预计好了时间,若提前结束后面就无话可说,若延长了时间,就会拖堂或完不成任务,怕被人说上不好,失面子。另外,课堂上不可预知的东西多,学生课堂上提一个老师课前未提到的问题;或者学生的回答出乎大家预料,师生一对一交流尚且出现这样问题,全班小组交流讨论偶发问题必然就更多了,所以老师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教学规律就尤为重要了。比如在教读《陌上桑》一课时,学生讨论间接描写,在讲到行者、锄者、耕者停步“观罗敷”时,有一位学生洋洋得意地说“好色!”这下,班级沸腾了。不理?思想教育资源显然不能放过,我在黑板上写上“好色”二字,并在“好”字加点。问学生这有哪些读法,分别可以怎样组词,有什么意思?最后总结说:“好(hǎo)有美丽、漂亮、酷等意思。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赞美,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hào)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色情,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这样,虽然比预计时间用得更多了,可它的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同学们都在点头,刚才那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五、总结上,引导学生概括小组讨论结果。这是讨论的价值之一,这既是组织交流和碰撞的前提,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因为这个结果,既不是自己的观点的阐释,也不是重复小组成员的话,而是碰撞交流后的综合,是初始问题的暂新认识,是原有问题上更深入的问题和思考。学会概括总结讨论结果,这样,合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六、在对话上,除学生间讨论外,老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其中,平等交流。否则学生不会放开心扉对话的,比如在教学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后,我问:“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俄罗斯诗歌,同学们喜欢吗?”问题一出,举手寥寥,大家讨论后,学生汇报,有人说我们喜欢是因为诗歌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希望;有人说我们喜欢是因为诗歌质朴通俗,道理深刻……,可课后偶然听到同学议论:“其实我不喜欢,真的,我觉得它不怎么像诗,不含蓄、不好读、挺拗口的。”“为什么上课不说”,“老师站在上面,我怕说了老师不高兴!”我反思着,如果上课能以平等的身份在同学中一起交流,不就可以避免类似情况了吗?因为上课就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加深认识,提升思想。
  总之,我觉得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尝试,必定会产生不少新问题,而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可操作性策略、方案,一定有益于我们在改革中前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也一定会扬长避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