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全解读(扬州晚报版)

作者:不详  时间:2007/2/5 21:44: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116

  考试时间与分值: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题型与分值比例:1.选择题,约占40%;2.非选择题,约占60%。
  内容比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约35%;元素及其化合物,约15%;有机化学基础,约15%;化学实验,约20%;化学计算,约15%。
  名师解读
  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赵华认为刚刚出台的《2007年江苏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是在2006年《说明》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更是2007年化学考生冲刺高考最可靠的依据。该《说明》也诠释了高考命题“体现课改,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一、接轨:为课改高考做好铺垫
  今年的《说明》在2006年《说明》的基础上做了微调,总体框架未做大的调整,仍然由四个部分组成: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和典型题型示例等,但是在考试内容及要求和样题部分有所调整,如素养和能力要求板块则更加清晰,四个子项目是:理解化学学科、形成信息素养、学会实验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过去的四个项目可概括为8个字:素养、双基、信息、探究,而今年的能力要求中对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单列的,尤其是在第4个要求上进行了举例,“能将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分解,通过应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生活实际和科研中的简单问题”。这里有一个“科研中的简单化学问题”值得关注,广义上讲是一般的科研方法、思想或思路的渗透,狭义上讲是“科研式”的化学问题要引起重视,这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是一致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核心,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该《说明》也遵循了“三个一定”的原则:有一定的区分度,有一定的覆盖度,有一定的时代感。
  《说明》是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细化,去年列出10个知识点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今年仍然保留。《说明》的最大特点是要求考生进一步夯实基础,因此考生在复习中不要好高骛远,要靠船下篙,坚定地走抓基础之路,将该拿的分拿稳,选择题创高分。根据“波浪式”难度分布的原则,该上的上,该放的放,力争以平稳的节奏战斗到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
  二、素养:为学科发展奠定基调
  《说明》特别关注“素养”这个词,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在《说明》中屡有涉及,这与当今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留一只眼睛看社会,看社会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尤其是与化学学科相关的问题,要能够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思考,要能够以化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社会化学问题。
  高考的第21题一般是一道综合性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如去年《说明》中的二氧化硫问题,就较好地对应了2006年高考的第21题“稀薄燃烧”问题。今年的《说明》中的典型题型示例值得关注,哪些调整了,哪些增加了,都要认真对比分析。
  三、研究:为学生发展设计评价
  《说明》对“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实验研究的手段。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要特别注重实验技能的提升,特别注重实验思想的形成。实验语言的简洁性,实验技巧的规律性,实验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评价的全面性,实验流程的合理性等,都应该在复习的全流程中给予高度关注。
  实验研究是化学研究的基石,也是评价化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高考复习中应更多关注实验习题解答技巧的养成,第17题的基础实验能力,侧重于小技巧、小操作、小流程,如除杂、鉴别、过滤、洗涤、灼烧、配制等,5大定量实验要引起重视。第18题的综合实验能力,要更多关注小工业流程(包括有机合成实验),新教材中的一些实验也值得研究。
  四、创新:为未来命题科学预设
  《说明》的创新之处也是值得肯定的,大胆地“降”,降低了“繁、难、偏、杂”的无谓要求。大胆地“创”,创新的题型样式,尤其是“综合题”的出现,既为高考命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省2008年高考科学探路、科学预设。
  在5个月的冲刺中,考生们要做到四个“不放松”:不放松对选择题的训练,不放松答题规范的训练,不放松教材试题的训练,不放松实验探究题的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三要”:一要科学做题、思考中做题,不要一味地多做题、死做题、做死题。二要重视错题档案的整理与交流,不要“屡错屡犯”。三要强化仿真训练的效率,“平时像高考,高考像平时”,不要将平时考试或测验当作儿戏,要利用老师平时要求做各地模拟试卷的机会,自发地、有意识地进行仿真强化,锻炼心理素质,杜绝眼高手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