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终生发展 名校不再煮“分”论英雄

作者: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校长 王其珊  时间:2007/2/27 20:20:10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474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名校将面临着重新洗牌。
  高考一度是衡量中学“名”与“不名”的唯一标准。各项高考指标均处前列的便当之无愧地成为名校。然而,新课程最终将改变这种简单的煮“分”论英雄的现象。那么,名校何以自居?
  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做中学”
  德育不立,教育难以发展,国家难以振兴。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蓬勃发展,一件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让他们从学会做人做起,学会做事,成就伟业。这需要学校敢于承担这份社会责任,并善于寻找有效方法完成使命。
  道德教育是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它无法预设,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生成性,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如果采用苍白的道理说教,把儿童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脱离了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在“做中学”,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正确的结论。这既要讲究技巧又要很有耐心,用智慧的期待去激活儿童的道德生命力量,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只重结果、不问过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将难以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难以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公民内在的道德品质。
  着眼学生终生发展“做教育”
  “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这一点,我很高兴,这表明他们不是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在北京召开的中英校长论坛会上,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如是说。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为自己学校的学术水平不是全国第一而高兴,其追求的目标,不是学术至上,而是人格至上。这与“先做人再做学问”的中国文化不谋而合。
  教育最应该关心孩子的什么?分数、名次、考上了哪所大学,人们最容易被最表面和最明显的东西吸引和迷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每天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只传递知识,而不能建立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态度,不能让孩子在思维和人格上受益,这只是“教学”而不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着眼于那些对孩子成长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学习的心态、学习的策略、对自我的认识、成长的心路历程等,培养孩子不仅仅去做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正确地做事的能力,期待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生成追求真理的执著与勇气。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做团队”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教师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可蜡烛燃尽了还烧什么?当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消失,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什么能充当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经久不息的动力源?
  成功的渴望,工作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一个人工作是否有较高的成就感,会直接决定个体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很难想象他们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得到并享受工作过程中的满足和愉悦,才会产生幸福感,进而充分展现其生命价值。而要进入这种境界,他的事业应该是处于持续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停滞,就意味着这种满足感的减弱。
  心理学上“人的智能减退法则”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有“用进性和衰变性”的特点。当一个人的智能不断运用、不断开发时,人的智能会得到提升;当一个人的智能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时,会自动减弱。专业成长可以帮助教师发掘那些未被利用的潜能和新兴趣,燃起工作热情和科研探索的激情,乐于迎接挑战,创造性地工作,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成就充满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的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与奉献,将不再是患得患失的痛苦,而是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有完美的团队。如果名师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拿出来和其他队员分享,在思想不断交流、智慧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中,集体的智慧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理想效果,团队的学习力就会大于个人的学习力,团队智商就会大大高于每个成员的智商,而这样精诚合作的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正是名校成功的坚实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