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希望
作者:方文跑 时间:2007/4/7 8:56: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73
从中学开始读鲁迅,所接触的都是他的小说和杂文,追其根源主要是其内容的真挚和细膩,即便肤浅的我们也可理解。而《野草》,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几十页的散文诗集,一口气就可以读完,但因其意象的绚丽,痛苦的幽深,情感的复杂,表达的隐晦而成为鲁迅最难读懂的著作,也正是肤浅的我们在读鲁迅时极少涉及到的,然而就思想深度和文学成就而言,它却在泰戈尔,波特莱尔,纪伯伦散文诗之上,因此即便我们读不出它的内在含义,我们也会受益无穷。《希望》便是收入其中的一首。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又因为惊异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一贯钟爱青年,他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系他的思想,影响他的情感。鲁迅说:“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鲁迅在写《希望》时,正是段祺瑞把持中华民国政权,北京又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于是鲁迅在无声的呐喊,想以《希望》唤醒被麻痹的青年。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静: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这种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情感波澜,却是这样的平静,让一切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他的心何以这般死寂,原来是他老了,头发苍白,手在颤抖,灵魂也有颤抖,于是他寄望于“身外的青春”——青年。
希望有了: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渺茫的希望,然而究竟还是希望。可是对于自己的寂寞,鲁迅怀疑连仅有的希望都没有了,但当他听到裴多菲的“希望”之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否定了绝望,而因此获得了追求希望的信心与力量。也就获得了战胜绝望的法宝——反抗。他明白即便是在黑夜的星和月亮,即便是在寒夜中被冻僵的蝴蝶,即便是暗夜中绽放的花朵,即便像猫头鹰号叫和杜鹃啼血一样,那也是希望。
这就是鲁迅,深感寂寞而又努力打破寂寞,看到绝望而又坚决否定绝望,感到希望渺茫而又确信希望存在,这些包含着巨大精神能量和顽强自由意志的思想,使《希望》成了真正的希望之歌。w
读鲁迅,尤其是读他的散文诗,不免觉得有些荒凉,而他就像一匹荒原上的野狼,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嚎叫,他在想些什么?我想很少有人会知道。鲁迅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胜利的曙光啊。
希 望
晓 林
[人生•感悟]
“人生如同一盒朱古力,盒內一粒一粒朱古力包装得七彩缤纷,随手拿一粒,未尝入口,你不可能知道是一粒什么馅的朱古力:是忌廉?是杏仁?还是奶油?”
这是一出西片《阿甘正传》内的一句我非常欣赏的说话,亦正是我的人生写照。
未患上鼻咽癌前的我,终日忙个不停地为理想、为事业奋斗。十多年来一边教书,一边进修大学课程,一边学习音乐、语言、烹饪、裁剪;另外,还要料理家务。
好不容易,先后在一九八六年考取了两个学位(语言学及教育学文凭),之后,我在墨尔本某政府学校任教了一年后,噩耗传来,我得了鼻咽癌,这病把我所有的抱负、理想都粉碎了。当时,我多么希望医生是断错症,做梦都想不到刚步入中年的我的生命可能随时走到尽头,一九九二年澳洲医生认为我最多只可活半年至九个月,因他说我长的肿瘤是扩散得最快的一种,现今已是一九九六年,亚肋路亚!
不经不觉,我们一家三口从香港移民澳洲已有十二年,一九八九年发病至今令我感慨良多。w
治疗肿瘤导致很多后遗症令我很痛苦,有一段时间我的斗志消沉。后来,多得墨尔本一位牧者把我唤醒了,我才有勇气挣扎到今时今日。
记得一九九四年某日这位朋友对我说:“神让这事降临到你身上,必有他的美意,你只能感谢他赐你有能力承受得住所发生的苦难。”这话令我重生。
以前学乐理时读过有关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他面对贫穷、受苦却能没有埋怨地负起责任。他小时便有宏愿希望日后成为钢琴音乐家,于是,他默默耕耘。终于他开创了伟大事业的生涯。贝多芬在他耳聋后,写下他最感人的乐章——“命运交响曲”。我极喜爱听这扣人心弦的乐章。我国大诗人屈原在他最潦倒抑郁的时候,才写出如此悲壮激昂的辞赋。
去年我在香港时,无意中在电视上见到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关惠芬演奏。电视上看到的她精神奕奕,胖胖的,一点也不像个身经百战的癌症病人。
原来,关惠芬在四十岁时患了癌病——黑色素肿瘤,这时,正是她艺术的巅峰时期。当时,医生认为她命不久矣,最多只有三年寿命。但是,八年来,六次大手术,十五次化疗,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排除万难战胜癌魔。
原来,生命的战士,都是冒着极大艰苦奋斗过来的。在贝多芬、屈原、关惠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因患病,接触过不少癌症病人,从一些积极的病人身上我发觉意志力坚强的人,求生欲念亦特别强,因此他们的病情较易受到控制。活动力强的人,精力充沛,原来活动力的能源来自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再加上经由血液传送到身体各部分去。因此,我们要注意食疗。w
人们在患癌后,如果精神支柱依然屹立,那么,便不会被癌魔打倒。那么,精神力量来自那里呢?答案是:来自自己的信心。当然,亦需要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的爱和支持。
总括来说:希望在人间。
【荐读】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失意、失败乃至威胁着我们生命的重大灾难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坦然走过这漫长的人生路呢?正如文申的作者在病魔纠缠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斗志一样,我们应该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那便是:生的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