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28
- 资源简介:
约4130字。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了解小说题材特征,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效果。
2. 概括事件小标题,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好无私的品质。
4. 了解传统文化社戏、戏曲脸谱,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1.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生活的向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①展示社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热闹的社戏场景、精美的戏曲脸谱等,让学生对社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②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社戏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③讲述一些与社戏相关的故事或传说,如社戏的起源、发展等,让学生对社戏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作者简介
①鲁迅(1881 - 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②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④例如,《呐喊》中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文章来源
①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②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③它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④该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14篇小说。
四、字词积累
①正音: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ì)
辈(bèi)
行(háng)
照例(zhào)
恕(shù)
宽(kuān)
嘱(zhǔ)
咐(fù)
礼(lǐ)
数(shù)
凫(fú)
水(shuǐ)
潺(chán)
踊(yǒng)
跃(yuè)
屹(yì)
立(lì)
家(jiā)
眷(juàn)
皎(jiǎo)
好(hǎo)
歹(dǎi)
省(xǐng)
归(guī)
惧(jù)
惮(dàn)
蕴(yùn)
藻(zǎo)
弥(mí)
散(sàn)
纠(jiū)
葛(gé)
②释义:
惮:怕,畏惧。例如:“他对黑暗总是充满惮。”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如:“她归省时给家人带来了许多礼物。”
行辈:排行和辈分。“在家族中,行辈高的人往往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