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4960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文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以上要求,对于《石壕吏》这首浅显易懂的叙事诗,我把疏通课文的大意放到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释疑。在文本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反复诵读诗歌和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老妇的苦上,将教学难点放在体会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上。透过《石壕吏》我们看到了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闷的灵魂。再次感受到这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诗圣”之心。
教材分析
《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一篇教读课文。单元学习提示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它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而这六首诗中入选中小学课本的只有《石壕吏》,足以说明《石壕吏》的艺术成就和其思想意义之高。《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以前学过杜甫的《春望》和《望岳》,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忧国: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忠君爱国,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优民:另一面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他难以接受的,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官吏残暴愤恨。所以杜甫的内心是矛盾而复杂的。这点必须尽量创设情景,补充资料,让学生融入进去并联系杜甫其他诗歌来体会。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感悟课文。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理诗意。
(二)品读诗,悟诗情。
重点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