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4020字。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八年级学生虽然在上学期学过一单元的说明文,但都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如何按逻辑顺序说明事理,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目标确定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3)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重难点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直接导入,勾连单元目标
教师活动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感知了《大自然的语言》,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物候学(板书:事理说明文 物候学)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课。
2.出示学习目标(略)齐读,你能说一下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哪吗? 1. 学生活动
学生读单元提示的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