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970字。
2024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雨本是自然界普通、寻常的事物,但到了敏感而又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圣杜甫说“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雨就像诗人情绪宣泄的催化剂,使诗人压抑的情感外泄,从而催生出千变万化的动人诗篇。雨就像拨动着诗人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诗人伴着这美妙的乐章挥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根据《全唐诗》可知,盛唐诗人王维诗歌中写“雨”之处共有三十五处,差不多每十首诗就会有一首写到“雨”。具有典型代表的如《春园即事》:“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槹。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这首诗写初春时节一场夜雨过后,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来到田园的所见所为,悠然闲适的生活生动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场春雨激发了诗人田园闲逛的兴致,催生出了悠然自得的山水诗篇。王维笔下反映这类题材的写“雨”诗篇非常之多,如《积雨辋川庄作》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在表现作者生活之闲适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积雨”淋过而不能点着的柴火丝毫不会影响诗人做饭的情绪,从侧面体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又如《秋夜独坐》云“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潇潇夜雨,诗人竟能听到虫鸣,或许更多是诗人想象的成分,或是心灵感应到的成分。诗人巧用“雨中山果落”来述说宁静的心绪。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有一种隐居情结,王维就是一位“亦官亦隐”的诗人。盛唐诗人隐居不是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他们有的以隐居作为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有的将归隐作为净化心灵、提升品格的方式,显然王维属于后一种。盛唐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为出现如此饱受山川英灵之气的诗作创造了条件。身处太平盛世的王维才可能写下雨洗过后的澄净与静谧。加上诗人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使其创作从观“雨”方式到对“雨”心态都饶有禅意和禅机。诗人笔下的写“雨”诗描绘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生活,这种山水隐居生活与盛世景象非常契合。
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其诗以“雨”为题的就有近五十首,内容涉及雨的篇目更是众多。杜甫笔下的写“雨”诗多与农事和征战有关,体现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例如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降临时诗人极大的喜悦之情。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察入微,入化传神,不愧为古往今来最好的雨之颂歌。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知”字写出了雨的灵性,称为“好雨”,因为它对
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场甘霖,可解农民的焦虑与忧愁。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之好。“潜”字、“细”字用字精工,刻画出了春雨的神韵。尾联则是诗人的联想,想象春花经细雨滋润后花枝若重,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全诗都紧扣诗题中的“喜”字来写,表明杜甫是一位与民同乐的诗人。又有《秋雨叹三首•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想许宁论两相直。”则反映了霖雨涝灾给庄稼带来的危害。从杜诗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旱灾还是涝灾,都成了诗人关心的话题,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
晚唐大家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有十二首,而诗中出现“雨”字的诗歌共计52首。《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秋雨霏霏的夜晚,诗人写信答复远方的妻子:我对你的思念就像这巴山的夜雨涨满了整个秋池,可是你问我的归期我却不能回答。不知何时我们才能相聚共剪西窗之烛,待到那时我一定把我的思念之情告诉你。诗人旅居巴山,接到家书,夜不能寐,又逢夜雨霖霖,秋池涨溢,更添人愁思。明人周珽评价说“以今夜雨中愁思,冀为他日相逢话头,意调俱新”。“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实一虚,虚实相配,语句回环,安排巧妙,这巴山的绵绵夜雨仿佛诗人的无限愁绪,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李商隐在晚唐诗歌史上的重大贡献是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无疑“雨”意象的大量使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笔下的“雨夜思归”“雨夜怀人”“雨中漂泊”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雨”所营造的意境使诗人擅写主观心灵世界的题材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分析唐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写雨诗作,可知从盛唐到晚唐,诗人巧妙地运用“雨”意象来完成诗歌题材、意境和风格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雨就像心灵的使者,给诗人无限灵感,催生出美丽动人的诗篇。题材上从王维理想的田园生活到杜甫的写实主义再到李商隐多自我世界的开拓,“雨”意象都和这些题材相得益彰,唐人又能够敏锐地抓住“雨”意象的不同特点营造独特的意境,不仅扩大了唐诗的表现力,而且丰富了“雨”意象本身。
(摘编自伍燕闽、李想《“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的《春园即事》,写诗人穿着轻便的木屐和破旧的袍子却兴致盎然,欣赏雨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B.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和《秋夜独坐》两首诗都写诗人不介意雨带来的不便,从而反衬出诗人宁静的心绪。
C.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句体现了春雨的灵性,展示了春雨在自然界的合时性。
D.杜甫在《秋雨叹三首•其二》中深情地描写了连绵的秋雨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害,表达了他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盛唐诗人,王维隐居不是为了步入仕途,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提升品格,他的诗歌描写了盛唐经济的繁荣。
B.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杜甫把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关心农事与征战,反映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既描述了巴山秋夜的实景,又融入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D.盛唐与晚唐诗人对“雨”的不同表达,不仅反映了艺术追求的差异,也揭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处世心境的变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凄凄生余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B.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C.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D.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
4.“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自然物象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抒情意象,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下表是学者对于诗中“雨”抒情不同模式的分类,据此对下列(甲)(乙)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乙)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名称 特点
喜雨模式 喜雨的情感模式是与雨的应时而降以及滋润万物的特点相关的,表现了诗人面对喜雨降临时的一种欣喜之情
愁雨模式 中国诗人用无情的风雨来象征政治险恶,源于苦雨的灾难性记忆,无情的风雨被诗人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
禅雨模式 在禅家眼里,自然万物均有禅性均可入禅。雨是禅家们最倾心的自然物象。雨清洗了外部的世界,也清洗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云雨模式 自宋玉以后“巫山云雨”“阳台一梦”便成为凄婉的爱情的象征,云雨成为才子佳人表现情感的媒介
A.(甲)禅雨模式(乙)愁雨模式 B.(甲)喜雨模式(乙)云雨模式
C.(甲)禅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D.(甲)愁雨模式(乙)喜雨模式
5.根据材料中有关王维诗歌中“雨”的相关内容,分析下列诗句中写雨的用意。
山居秋暝(节选)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地寻觅,犄角旮旯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