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4 15:00: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510字。

  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被誉为能“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万斯讲述了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白人,在遭遇产业空心化之后,整体陷入贫穷、暴力、辍学、精神沦丧、阶层固化的悲剧循环中的故事。美国梦曾经是美国人民的骄傲,亦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第三世界学习的榜样,但是,正如书中所言,美国出了问题。一叶知秋,美国人的美国梦之兴衰,对我们有何启示?如果说,是新教伦理和奋斗精神支撑了美国梦,又是哪些制度机制支持几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换言之,是哪些因素在促进中国社会的正常流动?
  我们认为,至少有几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一是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价值的社会,由此导致了高储蓄率、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高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而这恰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我国虽然建立了养老保障体系,但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支柱。
  二是保护性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客观上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性质发生根本转变。简单来说,它从服务于城市汲取农村人、财、物的体制设计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制度体系。对于多数国人而言,进城务工、定居和受教育,仍然是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趋势而言,返乡创业或留守农村,亦不失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另一种选择。乡村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它确有实现美好生活的独特价值。
  三是完整而多元的经济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这是我们可以保持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基础。中国仍然保留了多元经济形态,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仅在农业生产领域,我国既有完全面向市场的机械化大生产的规模农业,又有面向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多元的经济形态,为不同群体提供了诸多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多元经济形态恰恰是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等相结合的,他们共同构筑了富有弹性的社会流动体系。
  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0%,我国将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75%的高城市化率。这意味着,依托于城市化的大规模向上流动将变得缓慢,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实在感可能会减弱。届时,创造一种更为稳妥积极的社会机制,让国人既有条件又有动力去追求美好生活,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蕴藏的优秀制度基因,是我们可以避免社会固化的底气所在。
  (摘编自吕德文《基层中国•中国社会活力之源》)
  材料二: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J.D.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记录了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人的悲剧故事。
  B. 纵观美国历史,新教伦理和奋斗精神成为了美国人支撑自己美国梦的重要因素。
  C. 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的乡村,具有能为中国的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独特价值。
  D. 从整体上看,一代一代农民“附着在土地上”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家庭的支柱,这说明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需完善。
  B. 今天的中国,多元经济形态包括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
  C. 虽然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大小不一,但都是沿着单系的差序格局向外扩大的。
  D.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过剩人口像种子一样宣泄外出后就不再固定在土地上。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B.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C. 中国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D. 我国区域经济多元化特点使各地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互补发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中,两位学者都提到了家庭与乡村,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三篇文章主题各有侧重。材料一探讨美国梦兴衰对中国启示,分析中国社会流动关键因素。材料二对比中西家庭结构,阐述中国家作为事业组织的特点。材料三强调乡土社会中靠农业谋生者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人口相对稳定又有变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C.“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的乡村”有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五段“乡村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它确有实现美好生活的独特价值”明确了乡村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大地欢笑了。
  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吐出了青芽、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谷间、田陌上盛开怒放,喷着扑鼻的香气。清清的溪水,潺潺地流着,像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从高崖上伸展到遥远的地方去。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等鸟雀,得意地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