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6
- 资源简介:
约10510字。
教师 高一语文组 授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题 齐桓晋文之事 课型 新课讲授
教学目 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 学
重 点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 点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3分钟) 孟子故里图片导入,引出人物“孟子”
(一)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二)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三)孟子名言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