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用了哪些比喻

作者:不详  时间:2021/2/2 8:15: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79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 . 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 , 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 , 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 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 , 又得力于文章论证过程中富于的逻辑力量 .
  孟子早知道齐宣王素有图霸之大欲 , 而无行王政之志向 . 因此 , 当齐宣王一提出 “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的发问 , 就直截了当地摆出 “ 保民而王 , 莫之能御也 .” 的中心观点 , 然后从 “ 王道可为 ” 和 “ 王道何为 ” 两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逻辑推理 , 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严密的论证技巧 .
  首先 , 作者从 “ 王道可为 ” 入手 , 用以羊易牛的故事 , 推演出齐宣王有 “ 不忍 ” 之心 . 虽然齐宣王的所谓 “ 不忍 ”, 仅仅限于禽兽 , 仅仅限于 “ 见其生 , 不忍见其死 ”, 孟子还是先予以了肯定 , 借此说明齐宣王有行仁政的条件 . 紧接着孟子引譬取喻 , 以 “ 一羽之不举 , 为不用力 ” 、 “ 舆薪之不见 , 为不用明 ”, 引出 “ 百姓之不见保 , 为不用恩 ”, 委婉而直率地指出了齐宣王 “ 恩足以及禽兽 , 而功不至于百姓 ” 的错误 . 从而推出了第一个分论点: “ 王之不王 , 不为也 , 非不能也 .” 既而 , 再次引譬取喻 , 论说 “ 不为者 ” 与 “ 不能者 ” 之区别 .“ 挟太山以超北海 ” 谓之 “ 不能 ” ;而不愿 “ 为长者折枝 ” 是 “ 不为 ”. 进而又引征经典: “ 刑于寡妻 , 至于兄弟 , 以御于家邦 ”, 分析 “ 推恩 ” 的意义: “ 足以保四海 ”. 同时 , 指出 “ 不推恩 ” 的恶果: “ 无以保妻子 ”. 这样环环相扣 , 步步深入 , 层层进逼 , 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 .
  其次 , 作者又以选言推理 , 逼出齐宣王的 “ 大欲 ” :或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 轻暖不足于体与 ?”, 或 “ 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在否定了这些选言肢后 , 也就理所当然地肯定了后一个选言肢: “ 欲辟土地 , 朝秦、楚 , 莅中国而抚四夷 .” 然后 , 作者又设喻类比 , 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 “ 以若所为 , 求若所欲 , 犹缘木而求鱼也 .” 同时进一层指出 , 齐宣王如一意孤行 ,“ 尽心力而为之 , 必有后灾 ”, 这就彻底打破了齐宣王霸道的幻想 . 在此基础上 , 作者又以一组假言判断: “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 行旅皆欲于王之涂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 皆欲赴   于王 , 其若是 , 孰能御之 ?”, 推出 “ 发政施仁 ”, 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 . 假言判断的真实性不决定于判断中所说的事实是否存在 , 而决定于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 这里的因果联系作者已在前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 , 所以它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 也促使齐宣王心动: “ 愿夫子辅吾志 , 明以教我 .”
  至此 , 作者充分抓住有利的战机 , 再从 “ 王道何为 ” 一方进行论述 , 提出 “ 制民之产 ” 的仁政主张 , 并且具体阐述了如何 “ 养民 ” 和 “ 教民 ”. 作者先言其制 , 后誉其利 , 王道之美 , 溢于言表 . 无论是 “ 养民 ”, 还是 “ 教民 ”, 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 “ 保民 ”. 如此又回扣了前文 , 极巧妙地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观点的论证 .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  “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 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实际上也没法分开。学生们徜徉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情结,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以课文为线索,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人文的视角来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富含哲理的内容,并抓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突出特点,体会经典文章中的各种妙处,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真正引导学生们做人与做事,只有这样阅读才达成它的目标,并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打开通道,学到技巧并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的说理艺术,这也是文章之所以在众多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就孟子的说理思辨技巧点拨学生:古人用字的精妙,恰切选择对话展开的角度,对话过程中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环环相扣地引领听者进入自己事先预设的谈话内容中,适时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最终引领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说理文章。全文不仅充分地展现出孟子 “ 以民为本 ” 实行 “ 仁政 ” 的政治主张,而且在说理艺术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高妙境地,用词精练,多一字显得阐述啰嗦,少一字不能完美展示观点。全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文中孟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诱使齐宣王产生行 “ 仁政 ” 来 “ 王天下 ” 的思想,对话娓娓动听,最终使齐宣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让人佩服同时,品味其语句更有味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