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07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4级(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被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将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人;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 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 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戏剧《奥赛罗》时,力求为观众呈现逼真且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
B. 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一旦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 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往往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 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特点。
3. 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 “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 “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 “戏曲表演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 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 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解析】
【导语】材料一对比了中西方戏剧观念:西方戏剧注重情节和客观真实,强调逼真表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奥赛罗》舞台细节的极致追求;中国戏曲则重演员表演技巧,情节次之,通过虚拟动作表现“无中生有”的意境。材料二从绘画角度阐述中国艺术的虚实处理,强调“虚实相生”,如中国戏曲通过演员表演表现环境,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两者均体现中国艺术重表现力与意境,西方艺术重客观真实与情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错误,原文相关内容有“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没有比较二者哪方面更好,选项于文无据。
C.“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错,原文相关内容为“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据此不能分析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
杨志军
①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草原上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继续当畜牧科长,就比较容易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