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8 16:24: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50字。

  张家界市2024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另一方面,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抒情诗与传统的小说、剧本都有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抒情诗的客观现实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正因如此,五四之后的新诗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中部分诗歌境界不高,而且舍弃了“真善美”的生命价值。
  D.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只关注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诗人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就能写出有时代特色的,体现民族特征的人民的心声。
  B. 在信息飞速发展、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诗人不能只经营自己的巢穴,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
  C. 中国新诗人将目光转向当下的时代,就有可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的局面。
  D. 两则材料都认为在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B. “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C. “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D. “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评判的话语权并不在诗人那里,大众读者的阅读反应才是新诗文本的评判依据。”(《武汉大学学报》)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解析】
  【导语】材料一围绕中国新诗发展中的主体性展开,强调诗人应通过审视时代与民族特征,使其作品既具有个性又具普遍意义。材料二指出新诗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境界低、舍弃“真善美”等问题,倡导诗人关注时代命运,承担责任。两篇材料共同关注新诗创作中的个性与时代性及其对诗人和作品提出的要求,强调诗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要具备广泛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正因如此,五四之后的新诗主体性常常被强调”错,材料一提到“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就是因为胡适把新诗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强加因果。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①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很久的准备。
  ②阳光照在红土地上。少年觉得自己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③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在那边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少年从小就爱马,每天都会从自己的家走到野马活动的区域。他第一次看到野马时,被眼前的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