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9 11:02: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490字。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红色文艺,指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伴相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要内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文艺体系。
  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进而激励着民众积极投身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战争题材的红色小说塑造了周大勇、杨子荣、朱老忠等人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忠勇坚韧的崇高品质,彰显出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进而引领了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志存高远的价值信念。《黄河大合唱》以振奋人心的歌词,豪迈激昂的旋律,诉说了中华民族的悲怆命运,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向前的士气,张扬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红色文艺将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自信乐观的豪迈情怀,潜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国人心中,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与文化人格的形塑。
  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现代化历程。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围绕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夏征农等创作的农村破产题材小说,揭示了“丰收成灾”、谷贱伤民的畸形社会现象,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下,饥寒交迫、哀哀无告的生存处境以及艰难觉醒、走向抗争的革命经历。40年代,丁玲、周立波、赵树理等创作的土改题材小说,显示了土改运动之于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土改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
  红色文艺折射着百年来中国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着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赵树理创作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集中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如“窑洞”民居方式、处置纠纷的“吃烙饼”仪式、“八音会”“求雨”等民俗事项,从中传达出农民对民主政权、现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识。
  红色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经验,彰显了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红色文艺注重将古典通俗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等叙事模式,创造性地转换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红旗谱》将家族复仇的传奇叙事嵌入阶级斗争的情节结构之中,从而彰显正必胜邪的革命伦理。《青春之歌》将两性结合的言情叙事嵌入革命性格的成长逻辑之中,从而强化知识分子的政治归属。红色文艺注重采用自然鲜活、清新明快的民间语言,描绘土乡土色、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从而契合人民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张扬人民大众的审美主体性,进而符合人民大众通俗化、民族化的审美追求。诸如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孙犁的“浪漫抒情小说”等,以鲜明的民间生活气息、地域文化色彩与民族审美形式,深刻影响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
  (摘编自赵学勇《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
  材料二: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由此可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红色文艺已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包含了文学、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艺术样式。
  B.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描写了“吃烙饼”“八音会”等民俗,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C. 《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观众能很好地理解剧中历史人物的选择。
  D. “江姐故事”是红色文艺中的常见素材,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实细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农村革命任务的变化。
  B. 红色小说借鉴古典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来讲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有利于宣传革命。
  C. 改变旧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能推动中国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D. 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问题导致红色文艺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给“中国红色文艺”下了定义,明确其内涵,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明力。
  B. 材料一列举了大量的红色文艺作品,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
  C. 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
  D. 材料二站在受众角度,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为创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
  4. 材料一从哪几方面介绍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精神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
  5. 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探讨了中国红色文艺 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方向。材料一详细介绍了红色文艺的历史背景、作品主题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强调其在塑造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与多元文化反映中的作用。材料二则从情感表达出发,指出情感在红色文艺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建议以现代审美视角诠释红色故事,避免脸谱化,增强人物的情感厚度和观众的共鸣。两则材料相辅相成,讨论了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创作红色文艺作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电视剧《觉醒年代》……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可知,该项曲解了材料中“对话”的意思。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志……”
  王愿坚
  草地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带的工夫,雨住了,风停了。
  谭思云把冲洗干净的皮带系在腰间,往紧里扎了扎,伸手捡了几粒大些的冰雹填进嘴里,就借着树叶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来。进入草地已经快半个月了,粮食早已吃完,连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