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让学生做“研究”的主人
一、教师的催化作用
传统上将好学生一般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优秀“接收器”,这显然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
的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确定、题目的选择、人员的组合、资料的查找,还是成果汇报、反思求精,都应该由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完成,教师要做好的,只是从旁参谋,巧妙引导,而不是越俎代疱,强行决策。当然,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
在这个开放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活兴趣。即充分发现教材中的可研究因子,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如果屈原不沉江;我看陶潜之避世;你心目中的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中国文人的恋月情结;唐宋诗词中的“秋意”等等。小一点的如,丢项链是“败坏”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鸿门宴上的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甚至一句话(如“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个词(如孔乙已之“排”)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研究的兴趣。类似问题的提出,多半会如静水入石,引发涟漪阵阵,一旦与学生之兴趣共鸣,他们乙会主动去图书馆,上网,向老师、同学请教,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另外,若能做到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作指导、修正,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适时参与。教师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机智地掌控全程,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关注其中的变化发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总之,有效地帮助和及时地鼓励,应是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之保证。
不让学生做“研究”的主人
绵阳南山中学语文组 龚永阳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有如火如荼之势。笔者无意于在其重要性和操作原则及程序的探讨上附方家之骥尾,仅将指导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两点总结出来,目的在于备忘。
一、教师的催化作用
传统上将好学生一般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优秀“接收器”,这显然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
的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确定、题目的选择、人员的组合、资料的查找,还是成果汇报、反思求精,都应该由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完成,教师要做好的,只是从旁参谋,巧妙引导,而不是越俎代疱,强行决策。当然,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
在这个开放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活兴趣。即充分发现教材中的可研究因子,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如果屈原不沉江;我看陶潜之避世;你心目中的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中国文人的恋月情结;唐宋诗词中的“秋意”等等。小一点的如,丢项链是“败坏”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鸿门宴上的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甚至一句话(如“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一个词(如孔乙已之“排”)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研究的兴趣。类似问题的提出,多半会如静水入石,引发涟漪阵阵,一旦与学生之兴趣共鸣,他们乙会主动去图书馆,上网,向老师、同学请教,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另外,若能做到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作指导、修正,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适时参与。教师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机智地掌控全程,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关注其中的变化发展,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总之,有效地帮助和及时地鼓励,应是促进学生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之保证。
不吝鼓励。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注重的不在问题的结论,而在思辨的过程,但仍需帮助他们做好结题工作,以使他们享受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