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00字。
让学生和老师各就各位
——语文教学中对新课标下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探索
常熟市中学 金彩红
在新的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我国对高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改革。而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该怎样把握这一次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其中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问题,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叶老就提出了学生不是“瓶子”“袋子”的观点,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点塞给学生就算完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帮助学生完成目标。到八十年代,叶老的这种想法更加明确,他深深领悟了孔子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老是极其重视的。那么,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叶老的教育理念有无存在空间呢?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在最大范围内尊重学生、感动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取一种道德人格上的进取动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到了“关注生命”的高度。可以说,新课改的理念和叶老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和。
下面,我就以平时的语文教学为例来谈谈我对新课改和叶老教育思想中有关学生与老师如何定位的理解。
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叶老曾经说过: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芽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果、美蔬、好树、好花。何况知识和技能是教不尽的,各个学生将来各自需用哪些知识和技能也没法预料。因而善于启发的老师并不追求尽多地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注重在发展学生本身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师生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影响下,在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