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如 “笑面虎”“挂羊头卖狗肉”“不管三七二十一”“八九不离十”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理解。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从 2004年以来高考看,全国很多省份的试卷都采用了成语和俗语放到一题中考查的形式,成语的运用是词语使用的重点,也是难点。成语的考查是历年来语文考查的一个不变的题型,我们不能忽视。俗语的考查是新增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中的俗语是比较常见的,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死记硬背。
复习重点:内容上,积累和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或经常使用的,但人们在使用中经常把握不准的,特别是那些整体意义和字面意义相差较大,使用时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人们经常误用的熟语。命题点,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成语中关键字词的读音。如“面面相觑”其中“觑”应读成 qù。
②成语中关键字词的书写。如“烦燥不安”的“燥”应为“躁”。
③常见成语的出处。如“踌躇满志”出自(《庄子•养生主》)
④成语关键语素的理解。如“杳无音信”中的“杳”应为无影无声之意。
⑤成语意义的把握。如把“让大家有尽量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句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答案应为“广开言路”。
⑥成语使用正误判断及修改。如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真有点乐不思蜀。句中“乐不思蜀”是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显然与句子本意不合,应为“乐不可支”。
熟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主要有:
1.望文生义 主观臆断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不明“差”意)(1993年全国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不明“冲”意)(1995年全国题)
③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不明“空”意)(1997年全国题)
④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不明成语来源)(1998年全国题)
万人空巷 三人成虎 不足为训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久假不归 求全责备 不刊之论 间不容发 粗茶淡饭 身无长物 惨淡经营 罪不容诛 意兴阑珊 吊民伐罪 不名一文 噤若寒蝉 五风十雨 大方之家 语不及义 细大不捐 火中取栗 求全责备
轻重失当: 日理万机 坐享其成 不劳而获 从谏如流 无可非议 真知灼见 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