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50字。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窗》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2003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他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他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他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的历史,送进了坟墓。
(学生发出了赞叹声)
师:同学们非常敬佩他的创新精神。确实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他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生:(小声地)多美的名字!
师:可我要问的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
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师板书:窗)
二、把握情节:立异标新二月花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在预习时,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板书:1、概括——情节2、对比——性格)。哪个同学帮我们熟悉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带着思考题的前三题,着重解决第一个学习重点:概括——情节。
(投影: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生1:我想把课文读一下。
师:有勇气,这不仅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大家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只要你们多读、多练,也一定能读得和她一样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
生2: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了两个人物。
师:哦,哪两个人物,表述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生2:一个是靠近窗户的人,一个是远离窗户的人。
师:我们把这两个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好吗?
生2:好的。
师:你觉得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
(投影:教参概括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生2:是从远窗人的角度概括的。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和我们说说吗?
生2:我是从“从享受到困扰”和“见死不救”看出的,它们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远窗的人。
师:那你能不能据此修改教参的另两条概括呢?
生2:我把第一条(两人关系融洽)修改成“与近窗的人关系融洽”,把最后一条(一堵光秃秃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