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秋风秋雨总关情——谈文学作品中秋的情思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孙长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条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沆寥兮天高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宋玉在《九辩》开篇对秋景的描绘,几乎定下了悲秋的基调。唐代杜甫回应了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到宋代,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秋景的描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谈,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曰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仍是对悲秋传统文化的承袭。历代文人用多情的诗笔描绘秋天,不断回应着宋玉,“悲秋”也就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
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羁旅之思:
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逢上秋天,倍感孤单、凄苦,更易产生愁思之情。有“秋思之祖”之称的马致远吟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以游子的眼光,看取了种种令人伤感的秋景,三句九种不同景物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处于羁旅之途的人怎不顿生愁思之情。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再来看卢象的《永城使风》:
长风起秋色,细雨含落晖。
夕乌向林去,晚帆相逐飞。
虫声出乱草,水气薄行衣。
一别故乡道,悠悠今始归。
我们看到“萧瑟秋风”、“衰败秋色”、“细雨霏霏”、“斜晖脉脉”,无不勾起人的落寞、孤独之情;更何况“夕鸟返林”、“晚帆归宿”,更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再加上“凄凉的虫声”、“衰败的乱草”、“凉凉的水气”、“薄薄的征衣”,这样的情景,几乎令远在异乡的旅人黯然泪下。而处于羁旅之途的徐再思一曲【水仙子·夜雨】,更细腻的借秋景表达了自己的羁旅愁怀。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风吹落叶声,雨打芭蕉声,声声敲打着旅人的心,使人秋夜难眠。诗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怀恋家中父母,真是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离别之苦:
秋风瑟瑟,天地乍寒,偏又逢亲人远离或朋友分别,其悲苦之情可以想像。柳永的《雨霖铃》正是此情此景的体现。“寒蝉凄切”,写明送别的大环境,点染出送别的气氛——